人力成本分析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各要素间相关关系,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考量。通常包括对所有可能发生的因素的考虑,对潜在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出各项分析的标准(一般为:员工收入;工作强度;劳动强度等)。另外,评价者还应考虑下列三项因素:对不同条件下员工薪酬的比较,从而确定每一期员工所需工作内容的报酬、福利待遇和基本劳动工资标准及支付方式。对员工成本(即工资、福利)进行分析评价时,必须根据工作内容,以定性因素为依据进行打分排序判断。采用标准应注意是否包括直接劳动报酬、奖金、福利、社会保险费等费用在内。

1、薪酬水平

员工薪酬水平是指员工的基本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从职工福利和保险费用中提取出来的,用于支付福利费而支出的成本称为“工资”,它直接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员工的工资待遇及福利水平,因此它也是对各因素影响进行评价时的重要评价指标。薪酬水平包括:基本工资水平(不包括补贴)、奖金与福利、基本工资加各项福利等组成。其中奖金与福利是影响薪酬水平的重要因素,它是对员工报酬的一种确认,其比例应为40%~60%。基本工资水平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提高基本工资来降低企业所承担的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劳动负荷度和员工劳动强度

劳动负荷度是反映劳动强度的一个指标,一般用来衡量工人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根据工作性质与劳动强度可以分为一般工种和专业工种,一般工种按劳动强度分为一至六级;专业工种按劳动强度分为四至八级。通常采用平均每日人数乘以一个单位岗位数的倍数即为工资标准,该计算方法是根据单位工资总额乘得劳动者在企业岗位上的工作时间和劳动成果数量计算出平均每日工作时间。此外,劳动负荷度也可采用人工计件产量/工作量=(当日人均工作量/前一日人均收入)×100%进行计算。

3、工资增长幅度和发放方式

企业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的价格通常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例如,企业一期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价格通常会经历快速上涨与逐步下跌的过程,其幅度受经济发展水平与生产经营条件的影响也较大。而工资增长幅度是企业成本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工资增长幅度是以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作为衡量企业用工成本变动情况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企业用工成本变动的总体趋势,从而可以分析企业用工成本结构、工资水平及其增长幅度等。工资增长幅度指标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而定,工资增长幅度是劳动者工资增长的最高水平(见图2-4)。它能反应企业对员工工资增长的态度,如,工资增长的幅度是否基本一致,员工是否享受各种补贴,奖金是否随经济发展水平增长、是否随经济收入增加而递增等。

4、其他项目经费的分析与评价

其他项目经费是指企业用于补充和维持日常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费用。包括:办公费、差旅费、租赁费、防暑降温费、修理费、职工工资及其他项目费。它的支出方式是在一定时期内对上述费用进行积累。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存货跌价准备、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账款、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

5、相关人员工资福利情况

具体计算方法:将本单位直接劳动报酬与各项报酬之和除以相应百分比,计算出的本单位直接劳动报酬除以相应百分比减去相应百分比后的总额。计算出的本单位直接劳动报酬总额除以相应百分比即为本单位直接劳动报酬,其计算公式如下:相关人员工资福利情况应包括:薪酬结构、奖金、福利、社会保险、福利待遇支出及报销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