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成本包括为员工的工资、福利及相关的保险福利、培训费用等,企业通常采用工资总额预算或总成本计划制度。人力资源成本中最重要的是员工工资预算,它是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指标。通过定期编制或更新人力资源支出和薪酬支出报表,可以反映企业所发生的人力资源成本情况。主要内容包括:编制和披露本年度或近一年内在外发生的人力资源支出和薪酬水平、本期发放或支付给员工、各部门的工资结构(包括发放福利、按实际发放金额计提基数)以及各类人员社保缴交情况等等。
1、人力资源成本报表编制的目的是准确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力资源成本情况,准确反映员工工作量、实际工资水平和福利水平。
根据国家规定,企业每月编制员工工资总额,报主管机关批准,每年进行财务决算报告。薪酬支出报表根据工资总额编制,报表附注按月发布。编制人员必须对本企业员工工资总额做出正确的解释和说明,以确保编制人员正确理解报表口径的内容和计算过程,并按照报表内容编制员工工资报表和薪酬报表。
2、统计报表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人力资源支出及薪酬核算暂行办法》(财会〔2006〕25号)有关规定编制的。
统计报表是在年度结束时根据各部门编制的人力资源各项支出及薪酬水平,以及人力资源的新增、递延等情况,计算出其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反映其变动的总体情况。例如,对于一些工资总额较高或增加较快者,其工资总额预算编制就应根据该指标调整工资总额预算值,并将相应的增幅加以调整,以反映该指标下降或上升情况;对于一些工资总额与预算值相差较大者,应调整工资总额预算值,以反映该指标变动情况;对于一些工资额较大者,应调整工资总额预算值,以反映该指标下降或上升情况;对于一些工资额略有上升态势而工资增幅又不太高者,应调整工资总额预算值,以反映该指标变动情况;对于一些工资额较大而工资增幅较快者,则应进行工资总额预算值或工薪额调整表,以便使该指标出现增长的趋势得以反映。在人力成本编制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并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及调整技术方法。
3、资产负债表是将所有项目按成本分摊后的余额反映出来,并计算出各项目费用的最终数据以及其发生额和变动情况并编制附表,即“资产负债表”。
在此项中,主要是资产的折旧情况,以及所占用的货币资金的金额。如固定资产折旧,就是根据固定资产的类别而确定,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确定其使用的年限,再根据固定资产折旧额进行调整。比如,固定资产原值10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其折旧为50万元。而固定资产的折旧,就是根据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进行计算。若一个企业,其资产折旧达到50-60年那就需要根据资产折旧额来核算每一项固定成本的具体金额。
4、利润表是根据各科目在本年度所发生的收入、支出和费用等直接成本数据及相关指标进行计算而编制,报表数据为企业各主要科目的成本与利润金额,且每个科目都有相应权重。
利润表中利润与净利润均包括成本、费用和损失三部分。本项目的费用直接计入营业成本,费用扣除后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利润与净利润各项目的变动幅度分别不超过20%、50%。对于长期亏损的企业,为了反映经营成果,一般采取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项目等方法。
5、现金流量表是反映各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状况方面的信息,也包括销售退回等款项支付情况等等。
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本期发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本期生产经营活动用款,本期筹资活动支出,本期投资活动,本期筹资活动现金流出。企业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本期(1-本期)现金流入+本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本期(1-本期)支付给职工福利费、利息及股息支出=当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本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本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本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本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本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本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本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本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本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本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本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本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本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本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本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本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本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本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本期(1-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本期(1-本期)流动资产大于等于负债且小于流动负债规模大于等于0即为企业短期借款大于长期借款。报表说明: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经营性活动现金流出>经营性活动现收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