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和技术创新,完善人才发展政策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十个方面”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国际国内经济较为疲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阶段。因此国家亟需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加快培育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其目的就是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地达到国际公认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1.提高制造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国制造品牌。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提高制造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积极探索适合我国产业发展特点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通过创新企业经营机制、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与培养质量,打造中国制造品牌;通过推进质量提升工程、创新驱动工程与创新创业培育工程,激发中国制造企业创新活力与创新动力;在企业发展与品牌建设中构建多层次多渠道企业文化体系和良好外部环境。

2.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增强对传统产业的支撑能力。

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现有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现状,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培育壮大传统产业,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产业链部署资金链。二是要围绕新兴产业培育产业链和创新链,将现有资源向新兴产业聚集,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等工作。三是要围绕新兴产业培育产业链和创新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运用市场规律和法律法规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四是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推动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3.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优化。

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鼓励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促进智能制造深度应用,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联合开发等方式掌握先进适用技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建设的进一步提升。不断扩大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范围,加强与高端制造紧密结合的高新技术研发能力。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将制造业作为重点支持的对象。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间开展合作,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在鼓励制造业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帮扶。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发展转型升级所需要采取的重要举措,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是一个单一模式,而是在传统模式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结果。因此中国制造业还需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因此应当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制定政策体系和工具体系来支持制造业发展。

5.科技创新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新动能与制造业的紧密结合决定了新动能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以及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创新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制造业创新不足的问题并且严重制约制造业向高端发展。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将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相结合起来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6.人才是实现制造强国、人力资本强国的关键因素。

要实现制造强国,人才是关键,一个国家要想获得持续稳定的人力资本,就必须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提高企业劳动报酬水平。而要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提高企业劳动报酬水平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国际经验来看,高素质劳动者在发达国家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发达国家的高素质劳动者数量占劳动力总供给的比例超过80%,而高素质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占比则低于50%。因此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就是要大力发展具有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来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7.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及创新建设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拓展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在全球经济复苏疲软、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提升我国企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水平和附加值,以市场为导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走出去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在人才、资本、技术层面进行有效的对外投资及开放谈判,降低全球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