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上任何国家一样,我国人力成本在 GDP中的比重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目前人力成本占 GDP比重达到9.3%,已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战略之一,并已成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分配社会资源、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都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人员总量持续增长,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为应对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实行低水平生育计划;推动教育均等化;加大社会保障力度;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等措施,使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下降。

一、就业人员总量持续增长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据《中国就业人口发展报告(2010-2011)》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635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45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68万人;2010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2011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5%。近年来,人口流入减少,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就业人员总量不断增加。

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

劳动力成本占 GDP的比重越高,说明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越大。劳动力成本上涨,将会带来就业人员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红利消失,我国劳动力成本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供给总量不足将成为制约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

三、教育支出增幅快于 GDP增速

在教育支出方面,2010-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的总投入由1.38万亿元增长到3.67万亿元,年均增长13.1%,其中政府投入2.38万亿元,社会福利支出0.66万亿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0.61万亿元,分别占支出总额的7.7%和6.8%。“十二五”期间全国教育经费投入达到6.74万亿元,增长12.6%,年均增长12.5%。2014年全国教育总规模超过2万亿元(约合1.2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7%,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比全国 GDP增速高出0.4个百分点。虽然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投入规模仍有较大差距,但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具有较大的竞争力。

四、社会保障支出占比不断提高

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1.1万亿元,其中劳动生产率为48.75亿元,实际 GDP为12万亿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6.8%。按照国际惯例,国内生产总值越高,社会保障支出就越多。“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达到13.9万亿元(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7.3万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9.6万亿元(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2.6万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4万亿元(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2.5万亿元);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6.6万亿元(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4万亿元);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2万亿元(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6万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7万亿元(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2.9万亿元)。社会保障支出占总支出比重持续上升,表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抚养比持续下降,这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劳动年龄人口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

五、财政支出逐步向人力资源投入倾斜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十二五”期间,我国财政支出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由2007年占到20.7%上升至2012年的23.5%,提升了4.6个百分点,财政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日益加大。为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在2007年、2011年和2013年三次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后,2013年度我国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改革顺利实施。从相关数据来看:社会保险费率大幅下降后,财政支出力度也不断加大。据测算,2013年度全国工伤保险费率由2006年的4.4%降至3.2%;2013年度医疗保险费率由4.1%降至3.1%;2013年中央和地方政府专项转移支付中养老保险占比从2010年的11.2%提高到20.6%。人力成本逐渐成为影响公共服务支出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