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随着国内就业形势的逐渐好转,企业越来越多地把人力成本纳入到企业成本中。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制造业中的人力成本已经达到15.6万亿元人民币,占企业工资总额的8.3%。人力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20%就意味着制造业会出现“用工荒”。同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中,人力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在15%到20%之间就属于合理范围,这类国家大多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制造业的人均营业收入较高则不能说明制造业中人力成本高或者低,相反,也有不少发达国家是非常高的。接下来我就以日本和德国为例来详细介绍他们制造业中人力成本相对较低或者较高的情况。
一、日本:人力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相对较低
日本是世界上制造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制造业非常发达,其中涉及机械、化工、航空航天、电子精密制造等领域。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国际贸易强国,日本也是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国家。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数据表明,到2017年初为止,日本已连续13年保持经济增速在1%以上,连续14年保持世界第一的 GDP增长速度;2016年更是达到6.8%,这与它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和劳动力成本低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数据显示:在2016年,日本社会平均工资(包括津贴)为1万4353日元/人?这是什么概念呢?而就一个普通员工的平均工资而言,在日本制造业中的占比约为18%。这个比例还是非常具有竞争力一点。
二、德国:人力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低于20%
说起德国,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德国人高福利,这一点与日本的情况完全不同。德国作为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有着完备的法律体系和保障体系,而且政府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力度大。虽然德国大部分人口都处于中收入水平,但对于劳动报酬的比例仍然高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德国工资的构成分为三部分:①工资总额;②雇员工资;③雇员福利政策。而德国工人工资中的60%由雇主支付;其余40%由个人承担。工资成本通常占企业营业成本比例5%~20%,德国工人工资中的20%用于提供福利。
三、总结
我们认为,我国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摆脱了人口红利的困扰,人均 GDP较高的时候,我们企业所需的劳动成本也就相对较低一些。但是,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以及劳动力成本升高,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还是非常大的。因此我建议相关企业应该提高劳动力工资比例,并从提高人均工资水平出发来降低成本。同时在行业方面可以尝试从其他方面提高人力成本占比从而降低成本开支。当然也可以在部分行业中提升人力成本占比来降低成本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