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除中国外,其他国家均出现疫情反弹情况。目前全球已有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严重的或波及全球的感染病例。为了有效控制本次疫情和促进经济复苏,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支持和稳定企业及员工的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部分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人力成本。对劳动者来说,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成本收益状况。但是一旦对企业和员工造成了直接损失或不利影响时,就可能成为其负担之一。

一、疫情期间人力成本发生的主要原因

疫情期间,很多企业受到冲击,面临经营压力,但仍有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由于我国传统行业占比较大,受疫情影响的行业也较多,如果企业正常经营则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成本问题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引发劳动关系的不可持续。劳动关系的维系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需要妥善处理人力成本问题。目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中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与中小微企业相比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从整个行业来看,随着近期中国“稳就业”政策的不断出台及落实,部分行业都受到了影响,导致员工需求大幅下降。

二、本次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此次疫情对企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主要是因为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家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制造业、餐饮、旅游等服务业造成的影响。这部分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生产经营活动。然而,受到疫情影响无法按原定计划进行的复工复产势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影响。而为了减轻中小企业的经济负担,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以减轻员工的负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工作组反馈意见要求,落实各地各部门各项措施,努力帮助受影响企业纾困解难。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举措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中小企业复工复产需要进行的工作主要包括:1.各级政府在疫情期间按照要求减免企业房租并给予补贴(以1个月为期限);2.支持受疫情影响企业复工复产或职工因感染新冠肺炎等原因不能及时返岗开展工作、不能正常工作时间甚至无法正常工作时间未安排好个人工作、身体健康受到损害的用人单位。指导企业依法依规与职工协商采取调整薪酬或其他员工福利待遇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在规定休息期间申请调休的,应当予以照顾;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工资支付相关规定进行补偿。3.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申请各项惠企补助及减免政策。针对受疫情影响造成企业难以及时开工生产活动(尤其是受疫情影响)或不能按期履行劳动合同约定义务造成亏损,向其支付劳动报酬的中小企业及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而停工停业且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中小企业职工(不含因停工发生的停工、停产等情况)期间内失业而导致生活困难的。国家还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减半收取失业保险费进行扶持,并对受影响较大的困难群体实施阶段性减免社保措施。企业可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7个月(含)以内且不超过6个月的人群(个人以工资收入为基数)。缓缴期间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原则上不视为

三、针对本次疫情,有哪些政策可以支持复工复产?

2月2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就当前如何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当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地方制定了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系列政策措施,目前各项政策已陆续落地实施。此外,包括延长春节假期、推迟企业复工等都对实体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对此次疫情来说,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首先,疫情发生后政府采取了大量的政策干预来控制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在此情况下需要更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进行投放。中国政府将会继续实施精准施策,通过积极应对措施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帮助。如从以下方面实施支持措施:一、加强疫情防控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二、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并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保障相关经济社会运行需求;四、减轻企业负担;五、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这就要求在现有政策基础上继续加大政策出台和落地实施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四、如何控制人力成本?

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来看,对企业而言,如何有效控制人力成本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为企业降低人力成本提供了许多思路,但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具体情况)。其次,企业应在人力成本管理上保持技术和战略上的一致性。首先要从长期角度考虑人力成本问题,而不是短期内的利益诉求。如果想控制人力成本的话,要有一个目标和规划,而不是单纯根据一种想法来控制人力成本。在短期内,员工不会有太大的心理负担。但如果是长期发展目标无法实现,那企业就应该进行战略调整。这也就是所谓目标决定战略啊。在任何时候都要对成本作出合理衡量和分析。对于这类企业来说,如果在人力成本核算上要做好功课就很难保持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同时更要兼顾短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