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源是为企业生产服务的,因此动力成本就是为生产而发生的费用。但如果动力成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在不停的变动,那么属于不合理,应属于变动成本。那如何确定一个费用化对象呢?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根据经济业务的需要和劳动条件,按劳务价值确定费用和存货金额,并按照成本、存货计价原则确定其摊销方法。在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能够收回的情况下,应当将发生的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变动成本”包含这两个概念以及不同之处:变动成本是一种费用化管理行为,一般仅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被称为是“生产要素”而不被纳入损益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属于资本化而不是资本化。
1.在使用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控制成本费用化的方向和程度,企业应当合理的确定劳动成本与人员工资、差旅费、保险费收入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劳动成本核算中,可以根据用工成本或者人员数量以及工作量、工作时间以及生产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工资、差旅费、保险费这三项费用一般情况下为固定收入,但在某些情况下则会出现变动,比如公司可以在固定工资基础上增加一定额度的差旅费、保险费等等费用。具体来说通常情况下,公司在固定工资基础上增加一定额度的差旅费、保险费收入时会考虑这些费用发生的频率和变动程度以及相应增加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对于这三项费用应该与生产经营周期和时间相结合来进行综合核算。如果固定工资基础上增加一定额度的差旅费或者保险费等费用,那么就可以直接按照固定费用入账;而如果公司为更好控制成本费用化的方向和程度需要提高这些费用的核算频次、范围和比例时,可以根据一定原则与固定费用相结合来进行综合核算。
2.为了防止生产过程中产品更新换代带来成本增加和产品结构调整带来损失,应当合理确定企业购买原材料、无形资产的价款以及职工薪酬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所支付的对价。
而不是采用与之类似的方法或者工具来进行交易,比如:企业通过购买资产形式对一家企业享有的无形资产(使用权),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的基础确定公允价值并确认为权益投资,然后根据该交易的经济利益流入原则将对价转换为固定收益。那么对于其他企业来说,与其购买无形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来交换,不如购买存货或者接受职工薪酬更能获得企业未来收益。因此,不能采用与之类似的方法进行交易,而是要根据其性质合理确定其所支付的对价。同时注意到“以货币形式”在核算上也同样适用这种方法。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属于资本化。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指双方在确定业务活动或经济业务目的基础上,以一种非货币性资产的方式向对方交换其他业务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使企业得到一定程度的资本增加,但资本增加只是一个暂时性的结果,而非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资本下降。如果交换的非货币性资产是一项以货币计量的资产,那么被交换企业会减少当期净利润;如果交换的非货币性资产是一项以外币计量的资产,那么交换企业则会增加一年内被交换企业净资产总额。因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并非企业应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必须将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换,而是一项实现价值最大化且与其他方权益和负债形成公平关系的基本业务活动。如果该交换是以一项有价证券交换,且交换后双方保持良好关系或者双方为对方提供担保等原因而进行会计处理,那么交换后实现价值与该有价证券账面价值及预期取得该项资产并构成利润归属关系的正常变动;如果此类交换属于一项负债交换则应该确认为流动负债而不应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4.为了维护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合理分析其影响因素,必要时进行分析与判断,以确定公允价值计量是否正确以及是否应当进行资本化。
1)分析:企业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市场利率、国家宏观政策、经济环境、自身经营情况、技术发展水平、企业规模等。2)判断:公允价值计量判断是指在确定公允价值时,除了需要考虑以上因素外,还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以及市场利率的高低等,这就要求对影响价值计量的所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2)公允价值不会随着交易而改变,公允价值变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当发现公允价值变动已超过一定限度通常被称为过度公允价值)时应当调整公允价值;(3)市场价格是一个随机变化的结果。
5.针对特定情况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调整与控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内部控制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等;(2)外部环境:包括外部监管环境、政府的税收政策、公司内部资源配置状况等;(3)员工与管理人员:包括公司高管、内部财务人员和外部专家等;(4)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包括奖励机制、约束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