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生产要素中,除了农业以外,其他的都是有形或无形成本。有形或无形的成本中,主要是教育和劳动力投入。教育投入既包括幼儿、小学生、初中生,也包括大学生(含成人)。劳动力投入既包括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直接劳动者,也包括农村中小学、医院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及职工等间接劳动者。
一、支出
劳动力教育支出是指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所进行的必要的物质文化支出和教育支出。其中包括各种劳动报酬、各种津贴和补贴、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经费。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水平的提高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因素,目前我国人均劳动报酬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程度。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工资性支出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手段。同时考虑到目前物价水平较为稳定,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是反映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状况和价格水平变动的综合性指标。它以国家统计局公布之价格指数为基础参考依据进行测算得来形成。也就是以货币购买力计量、以货币市场价格为标准进行分析、计算出购买力指数与汇率指数相比较而得出一个具有经济意义和实际价值水平与之相对应时的经济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国民生产总值(GDP)=商品零售总额÷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10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政府投资基金净资产指数×政府财政支出率国内生产总值表示国家为国民发放的用于购买可供直接用于消费与生产活动方面或经济社会活动领域内所有人员支出情况。国家统计局公布其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4166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910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10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902元,低于全国居民收入平均水平2400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 GDP中,人力成本和教育费附加虽然不多,但其作用十分巨大。如果按照联合国有关标准进行核算时可以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因为它反映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全社会人力资本所产生的效益和积累情况以及所需要资金的多少。本文将用以下方法来计算居民消费支出总量中较大和其他支出数额比较大时可能发生支出赤字而进行估算: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收入水平(扣除价格指数)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值的结果;人口数量指以一组数据测算得到的人口统计
二、生产要素
人力成本投入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入,包括为培养新劳动力而投入的与之相关的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比是衡量要素分配相对效率的指标之一,是对要素投入变化的度量。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有效生产要素包括:(1)直接劳动;(2)间接劳动;(3)资本投入;(4)土地;(5)科技创新。1.知识与技术:一国国民生产总值对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是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服务水平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方面所作的努力程度和取得的成果等数量级指标。其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2.技术进步:是指单位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和技术进行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减少或者工资增加而使生产成本降低;也包括人工、设备和原材料等物质成分增加或降低;还有劳动者素质提升所产生的劳动报酬增加、工时延长等经济效益。
三、人力成本的构成
人力成本的构成有四个要素:工资、社保、住房和生活消费。其中工资和社保是最主要的人力投入。工资指在一个单位工作期间所发生的全部工资支出或工资总额。如果以家庭平均月收入水平进行衡量,则家庭生活费用支出是整个家庭消费支出中唯一增加的部分。其次是社保支出,第三是住房消费支出。除了工资以外,每个劳动力所获得的收入和所支出之和即是家庭支出。工资是指劳动者按月或按日平均向单位按时缴纳工资薪金以满足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缴纳的全部费用。工资是劳动报酬和福利保障水平所体现的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内获得劳动报酬)和职工福利的总支出。
四、提高投入产出比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从教育方面,应当扩大学前教育的覆盖面,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办学条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育效率。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有不同的办学形式和收费标准,但总体上仍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城市和农村经济政策来促进发展。在这方面,政府应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对于城市来说可以大力开展农民工市民化工程;对于中西部地区可以实行小规模学校与中等职业教育相结合,城镇普通中小学与中等职业学校分开办学;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补助等等。当然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应鼓励在农村开展新的职业教育、非学历教育以及各类远程培训等途径,以扩大劳动力供给范围。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劳动力投入产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