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发〔2017〕15号)和《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加快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发〔2016〕25号)要求,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使工资收入、劳动报酬和福利等同工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相适应,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到一个较高水平。要继续坚持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科学论断,建立在物质生产要素充分供给的基础上。然而,近年来人力成本投入增长过快、工资水平上涨过快等问题凸显。为了有效控制成本增长,中央从供给侧发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对人力资源投入也在不断增加。通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政策杠杆,逐步提高人力成本投入与产出比值的提高率,提升劳动力质量和资本附加值水平。
一、当前我国人力成本投入产出比现状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由上世纪末的1978-2008年的43679元增长到2017年的80547元。其中第一次、第二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增长5.6%、8.4%,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脚步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日益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聚集。随着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物质财富总量不断扩大后我国劳动生产率也会相应提高,人力成本也会相应提高;然而随着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国民储蓄率上升后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也在增加。因此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杠杆逐步提高人力成本投入产出比,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二、劳动力质量下降是人力成本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技术水平和质量也呈明显下降趋势。劳动力生产率变化对人力成本投入与产出比值提高率具有明显的影响。劳动效率的提高会导致劳动资本积累速度加快,从而大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劳动力素质也不断提高。但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人力资源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长,而且质量上也呈快速下降趋势。一方面由于劳动力年龄结构持续老化以及知识水平不断上升造成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对滞后;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质量也在逐步下降。
三、政府对劳动力投入主要是发挥政策杠杆作用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对劳动力、资本等各类资源的投入强度呈现明显的波动性,2010—2016年中国政府投入产出比的提高率一直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这表明我国政府对经济的贡献是逐渐增加的。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人力成本投入与产出比值增速逐渐趋于平稳,在2016—2017年的前三年中一直处于一个上升阶段。
四、加大公共教育力度,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人力银行
人力资本的投入与产出有直接关系,但同时也有关系。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劳动力资源的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已经接近峰值,劳动力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缓解人力资源压力、增强劳动力素质,我国必须从供给侧发力加大公共教育力度。
五、政府应进一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降低生产要素价格
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过市场价格机制降低劳动力和资本成本。首先,通过发挥市场价格机制调节作用,使人力成本投入与产出比值得到较快的提高;其次,进一步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降低要素价格。随着工业领域特别是高技术产业领域内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改革,以及电力等要素价格的进一步下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