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成本投入产出比,即企业每一项经营活动的实际成本与投入产出之比。这是由劳动投入的时间和劳动获得的报酬两个方面组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资源(如原材料、能源、燃料、废物等)以货币形式进行商品交易,产品需要得到货币支付而形成产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费用占商品消费总额的比重称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成本包括:工资、奖金和福利等,主要是指工人工资和福利等。
一、劳动密集型企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即劳动密集。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劳动密集度高,而且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生产周期长。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过程中,产业升级与技术改造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人力成本投入产出比得到提高,企业才能具有竞争力。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劳动密集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大力发展。
二、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包括一些高技术含量强的领域和行业。
如半导体、集成电路、精密仪器、通信设备等。这些产品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中国经济“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了“扩大内需”和“加快发展”两个宏观战略取向,将“产业升级”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国家将继续大力推进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因此,以人力成本投入产出比为依据预测经济形势将会出现明显波动现象。
三、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就随之提高了。
一般情况下,在新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食品、饮料等行业中,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劳工人数减少,劳动力成本随之降低。这样劳动者素质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如果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有10%~15%是人力成本投入产出比过低、企业不能盈利而必须停止生产或破产时,就要采取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从经济学来看,人多力量大,生产出高质量产品的能力较强。而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对人素质也不高的企业而言无法扩大规模、提高效率。在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中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例如美国有近20家大中型企业集团采用“技术引进+联合攻关”的方式推动员工培训工作而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参见图表1)。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企业中有部分工人从事短期体力劳动、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和不具备相应知识而从事重复性劳动以及劳动强度大的工种(如:水电工)工作时工资不高而福利待遇较好且需要支付奖金、福利等也是合理的。当工人的收入和福利水平都很高时,如果不提高劳动生产率会造成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低劣、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这些都与经济发展程度脱钩。在这样情况下如果企业不加大人力密度去追求产量或者节约成本以提高产品质量是无济于事的,反而会给生产带来更大的风险。因为劳动者无法有效控制成本从而影响正常经营活动从而导致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不断出现和加剧。
四、单位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与生产率下降是同一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从总体上看,单位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主要表现为行业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其他商品更具有竞争力,而生产率的下降则意味着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重在增加。当劳动生产率高于某一水平时,这种变化是正常的,但也不是完全。例如,制造业中劳动比率(单位时间内从事与产出相联系的各种职业所占比数)提高到15%以上时就会出现生产率下降。这表明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而对于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当单位生产效率下降时,可能发生产能过剩。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要素禀赋、结构转变和发展方式转变等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各种条件都成为这些行业特别是劳动力数量增长的重要途径。
五、由于企业所生产产品的用途不同,技术含量高低也就不同。
因此,其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要比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技术含量高。例如,如果把粮食加工改为食品加工,那么其劳动生产率就高;如果把饮料加工改为饮料等就不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即食品加工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也能做得很好。这就表示,如果企业所生产产品都采用同一种生产方法,但技术含量低些就要受到淘汰。也有的企业采用同一种生产方法,生产同样产品时所使用的人员是相同的,但是生产技术不同就意味着同一种产品的生产也不一样。因此需要计算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在我国,在对各种经济部门进行比较分析时,可以采用比较方法来确定某一方面的比较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