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成本投入产出理论是分析在一定条件下,从事生产活动的全部价值的概念。即每一个从事生产活动者(企业、个人)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从事对产品,也就是对最终产品的生产而耗费的资源。该理论通常被用来解释由于某种原因而使资源处于不完全均衡状态(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并向资源边际产出递减的现象,或者说它作为衡量资源利用效益高低的指标。人力成本投入产出理论一般认为是基于人力资本积累理论,强调人力资本对一国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各种方式使人们获取和保持一定人力资本数量的一种有效行为。其特征在于:劳动者个人与企业之间直接劳动关系所形成的成本节约(How to Economy)是经济效率提升的重要基础,因此强调 How to Economy应在提高劳动力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建立一种负相关关系。

(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因此,人力成本投入产出理论认为,技术创新产品的生产将会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技术的生产和创新将会带来生产力的提高。由于劳动力和技术同时存在于人的身上和经济生活中,所以劳动生产率与人力成本的变化有直接的联系。而且,这种关系很可能被人们所忽视。如果没有足够的剩余能生产足够的劳动力以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或维持低利率环境,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技术创新,也不可能产生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和保持人力成本投入产出是经济高增长、低利率环境下保持发展的重要手段。

(2)人类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是相对于人类自身拥有与消耗的全部要素而言,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力)、土地、水、电等在内的社会生产要素。

人力资本的创造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劳动者的智力资本,即人类自身的智力资本;另一方面则是劳动者所具有的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资源。它包括技术和智力两个方面的因素。以美国为例,其劳动生产力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并不具有优势。因为,美国虽然劳动者的智力资本含量很高,但由于受教育时间短,大部分知识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即使是中等以上教育程度的劳动者也很难创造出最大限度的劳动生产力。

(3)只有在有大量这些生产要素提供支持,从而使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能够得到更好回报的条件下,经济活动才会达到更高的效率水平时,才能实现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

这是为什么在提高劳动效率方面,一些国家与地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过一系列努力,比如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曾尝试减少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但是由于资金、技术和经验不足等因素而未能成功;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实行劳动生产率提高计划和引进日本技术等措施都失败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新发展理念被国家提出,其基本内容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经济需要继续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等;同时加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提高劳动生产率。

(4)国家在建立人力资本积累机制时,应遵循“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一环”这一理论。

首先,应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国民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其次,对每个国民而言,要建立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就必须不断地提高个人的职业技能及素质。此外,根据不同的人群特点,政府还应采取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如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采取各种教育方式鼓励他们接受新知识。再次,对于国家而言,就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国民提高技术水平。同时,政府还应通过教育、培训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最后,要充分利用国家的资金与政策的杠杆作用等手段扩大人力资本投入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