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数据,全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100万人。尽管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但劳动力总量仍在持续增加。如果说人口红利主要体现为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那更多人则是受经济的影响就更大。中国人力成本上升的因素很多,不仅有经济发展水平与企业自身情况的影响,还包括技术进步与生产效率以及劳动者年龄结构所致。从劳动力成本看,技术进步、教育提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是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经不再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行业在近年来也出现了转移。比如互联网产业就是在中国崛起的新兴产业之一,但许多传统制造业仍以传统人工方式生产劳动力成本更高。例如,目前很多行业都需要用人工完成一些工作,但如果在熟练工人中培养出一个熟练工人,成本会大大下降。

二是劳动力年龄结构变了。

这一因素是由年龄结构所决定的。目前的中国经济增长中,40岁及以上人群比重越来越大,其中30岁以下人群约占总人口的10%。而40岁以下的群体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劳动力人口比重也在增加,劳动力年龄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就业人群和就业市场供给结构。

三是教育水平提高。

中国的教育投资在过去20年里大幅度增加。1990—2016年,中国各级政府用于教育的支出占 GDP比重平均达6.5%以上,并于2016—2018年继续提高至7.3%。此外,在过去五年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8.2%提高到10.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0年的0.9%提高到2018年的6.9%。从国际比较来看,从1980年开始到2017年间我国人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4%提高到7.7%;从2009年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占 GDP的比重稳步提高;2014年以来至今,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连续两年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2010年的74.8%提高到2018年的97.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1年底的9.2%上升到2018年底(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我们看到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0年的1.1%提高到2018年底的12.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2%(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3.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9.1%;研究生和出国留学人数分别比2010年增长5.7倍、4.3倍。

四是受教育年限增加带来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者的教育年限也在增加。《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7)》显示,20-34岁之间的劳动力是受过高等教育(大学以上)的人口比例从2010年的18.8%提升至2017年的26.9%。尽管教育年限与经济发展水平不成正比,但随着年龄增长,教育年限越长人力成本越高。

五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供求结构失衡,对人力成本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劳动力配置效率。

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需求减少。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高素质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特别是进入“新常态”之后。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之后,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减少和结构性过剩问题依然存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有质量增长和可持续增长。这意味着需求增长没有跟上发展要求只能是停滞的增长,是不断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增长;这也意味着劳动者要增加投入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人力成本并没有下降。那么,如何破解中国人力成本未增长问题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对策必要:如何加快推动我国从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如何才能促进人力成本合理增长;如何推动从高水平迈向高质量发展?

六是人口红利的消失导致更多的年轻人涌向服务业(特别在一线城市),而这些企业又缺乏稳定的用工条件。

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工效率很低,劳动力成本在持续上升。这些企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提供住房、教育、医疗等。为了提高这些员工的福利,企业往往提高员工的工资水平并给其缴纳社保,这是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做法。有些企业主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对员工实行“压榨”,比如“先涨工资”、“加班多挣少赚”等。这类企业会降低职工福利水平。从劳动力角度看,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与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部分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通过提高工资等方式来增加员工成本。同时这些劳动力也无法再维持以前工资水平了,这样人力成本自然会上升、也就没有增长。所以说,高效率的劳动力供给很重要,但如果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与稳定人力成本之间的关系的话,这对于企业是很难持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