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人力成本是核心。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人力成本不仅代表了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一个关键因素,还体现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态、竞争能力、产业结构的综合实力。在我国宏观政策和经济转型背景下,人力成本仍处于高位,企业面临着很大的转型压力和挑战。为进一步分析人力成本的现状及原因,有必要从企业自身情况出发进行分析与比较。关键词:国内人力成本;转型升级;企业经营模式

一、企业自身情况

首先,以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参照,从企业规模、员工平均薪酬、员工福利等几个维度分析人力成本问题。从样本企业的规模来看,从2010年至今,中国大陆的人力成本上升幅度超过美国和日本,增速分别达到了27.3%和29.4%,其中涨幅最大的三个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分别达到了126.4%、85.3%和75.4%,平均工资增速超过了收入增速分别达到85.1%、87.5%和87.8%,平均薪酬增速超过收入增速分别达到87.7%、75.3%和65.9%。不难看出,这些发达国家或地区是全球领先人力成本比较高的地区之一。其次,从全球范围来看,在我国本土生产加工制造企业中,有大量的民营工厂,这些小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或个体户老板自主创业形成的小型加工厂。中国大陆的民营工厂以小型加工厂为主:以“一人一机”模式为主;员工主要采用“打工仔、回收站、自建厂小作坊加工”模式;以个体工商户或个体业主自有设备生产为主要产业类型;经营范围主要为电子元件、机电产品等小规模制造业企业居多。

二、劳动力供给状况

劳动力供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因素之一,也是企业最重要的生存保障。劳动力供给的持续增加主要是得益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及新旧动能的转换。我国虽然已经进入人口红利和劳动力红利消失的时代,但是劳动力的供给还是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水平。从总体上来看劳动力供给总体上依然保持着较为稳定,但仍然存在着劳动力数量持续减少、结构性过剩与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导致我国企业经营存在较大的困难。

三、企业用工方式的差异化

在企业用工方式上,用工方式呈现出“三明治”式,即劳动关系,福利待遇,劳动时间。这种用工方式一般以高强度、高弹性为特点,其工作强度和劳动强度都非常大。而在福利待遇方面,大多数企业往往采取福利项目和津贴制度来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员工可以享受到较为全面的福利待遇。而对于福利项目的选择上,企业往往会以员工福利作为核心来考虑。这也就导致了员工与企业之间因福利待遇的差距而导致了一些不和谐的事件发生。而对于津贴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企业则表现得比较谨慎,一般以保障员工权益为主要目的,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这种制度一般比较宽松,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四、人力成本结构中的三个特点

在统计期间,部分数据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人力成本结构的三个特点: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提升较快,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劳动报酬较低。第二是用工方式多样化,部分企业实施聘任制、合同制等多种用工方式。第三是薪酬待遇比一般劳动力低。人力成本结构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人力成本结构的变化,还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新常态”现象。随着国内劳动力的大量增加、国内竞争不断加剧以及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我国企业在劳动力总供给和用工需求方面均出现了“供不应求”态势。当劳动力供给达到饱和时,企业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