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养老负担加重的问题日益凸显。在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中显示,到2023年退休人数将达到6500万人左右,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老年人口养老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人力投入成本居高不下已是社会普遍共识,然而目前我国在教育、医疗方面仍旧存在不少短板,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如何降低中国劳动力的劳动投入成本?如何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本收益水平?本文从5个角度展开讨论。《报告》显示:随着劳动力供给数量不断增加、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发展逐步完善,我国劳动力劳动报酬水平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对人才的吸引力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特别是教育体系建设滞后和知识更新加快等问题也是长期存在。

一、劳动力投入成本与人均 GDP水平呈负相关

据中国社科院统计,截至2018年末,中国人均收入达到61900元,较2017年增长6.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6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5元。《报告》显示,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低收入阶层占比过高,导致人均国民支出占 GDP的比重较低。而作为人口大国的印度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对其出口产生不利影响。《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全社会人力资本收益率下降。从各季度来看,从2013年开始的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直到2018年末才有所减缓,这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是分不开的,但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冲击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将导致全社会人力资本收益率持续降低。在劳动力投入方面,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收益不匹配不协调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近年来我国 GDP增速放缓到6%左右时,不少专家认为劳动力投入成本不降反升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劳动投入方式对劳动力边际产出贡献影响显著

从总量上看,我国劳动投入方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我国劳动投入方式的变化趋势明显,从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中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过去的64%提高到2018年的71%,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投资贡献率从过去的28%提高到2018年的31%,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其他产业增加值。其中科技研发投资贡献率最高的是金融投资活动。其中金融业科技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科技研发活动总投入的比重从2017年的6.8%提升至2018年的7.3%。

三、劳动投入强度与劳动力资本收益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劳动力收入是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其中人力资本收益是衡量劳动力使用价值,衡量工人付出劳动后能够带来多少价值的一个标准。通常情况下,劳动者劳动投入强度越大,其人力资本成本越高,因而其人力资本收益也越低。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方向,以提高工人劳动强度为目标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高劳动强度对于资本收益提升具有显著影响。2016年人力资本收益在 GDP中所占的比重为2.77%,从长期来看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从增长率来看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1990-2008年间劳动力年均增长率在8%-10%之间;从劳动收益率来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1990-2008年间我国劳动收益率在8%-11%之间;从劳动生产率来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1989-2017年间我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4.42%,而劳动生产率增长对劳动力就业市场起到推动作用最强。

四、劳动投资效率在提高劳动力收益水平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在优势

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劳动力市场价格水平的重要因素,而投资效率又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在中等收入陷阱的背景下,由于工资不断上涨、人口老龄化以及劳动力供给下降,劳动生产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虽然2016年中国仍为世界第一高收入经济体,但人均 GDP仍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增长水平。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付出代价,同时也会导致劳动力价格上升和消费供给减少。因此,提高中国劳动效率、推动企业发展、改善供给质量才是降低人力资本投入成本的根本之道。2018年中国企业部门劳动利润增速为-5.1%,在全球所有经济体中仅排第26位;2018年中国就业人数达3.5亿人,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个就业人员不足1万人,远低于美国4.1万、日本1.8万、德国1.3万等国的规模结构和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