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发展,一批又一批新职业获得“认证”。所谓“新职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中未收录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有一定规模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的职业。自2019年人社部重启新一轮新职业发布工作以来,截至2022年,已陆续发布过五批共74个新职业。

这些新职业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新经济、新形势下的技术服务和消费发展需求的影子,以及相应的人才发展和就业趋势。这些新型职业中,大多数具有独特的服务属性以及灵活就业和兼职就业的特性。

近年来,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这一趋势的推动力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的繁荣发展催生出了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视频博主等大量新型就业形态,这些新职业为人们提供了灵活的工作方式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疫情冲击和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得雇主和求职者都更加注重“求生存”,这也为灵活用工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不少行业内人士看来,劳务外包和劳务派遣不能算是真正的灵活用工,是企业为了减少用工风险将劳动关系转移到第三方,只能算是法律形式的灵活用工。新型的灵活用工是按需招募,以短期或项目型的用工模式,时间灵活。灵活用工从理论来讲,是迟早的事情,是未来数字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化的一种多元化用工趋势。

在50人以下规模的小微企业中,这种多元化的用工方式尤为普遍。这些企业通过灵活用工方式来优化人力配置,降低用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灵活用工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它不仅为求职者提供了更灵活的工作方式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为企业在经济波动和不确定性中提供了更多的应对策略。

据统计数据预测我国劳动力数量从2012年开始到2040年这28年里会从数量顶峰消失2亿890万人。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劳动力数量大规模增长在2011年事实上停止,2012-2013年保持平衡,2014年进入下降,2014-2018年每年保持1年小于500万的下降,2018-2021年保持平衡、略有上涨,2022年后进入1000万以上级别的下降趋势。

据有相关数据统计,灵活用工在国内尚处于初期。中国目前灵活用工的比例仅占所有用工模式的9%,刨除劳务外包和劳务派遣,不到1%,面对人口红利的消失,灵活用工还有更长远的发展路径和更加多元的创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