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成本的提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而近年来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已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劳动力成本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上升。联合国在2007年公布了一项对全球126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国家在过去10年中人力成本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全球人口数量已经超过8亿。尽管有很多不利因素,但中国整体人力成本仍处于上升趋势轨道。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来降低国际国内人力成本和劳动消耗。我们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两方面的变化。由于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投入有限,且其分配是在逐步缩小的,因此对企业自身劳动者利益的影响也日益显著,这使得企业和雇员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弱势一方。
一、中国人口数量优势消失
根据联合国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口数量优势已经完全消失。从1950-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数为4.34亿人,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目前中国的人口抚养比为1∶1.47~1.52,从1950-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增长率为0.17%,老龄化率则从10.5%增长到13.5%,中国正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并且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与劳动力供求关系失衡,中国将在未来面临较大经济挑战。
二、城镇劳动人口比重下降
2007年末,中国城镇居民占全国劳动人口比重为58.3%。与1990年相比,城镇劳动人群比重下降了8.7个百分点。从劳动人群比重的变化趋势来看,2000年之后,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数量增加和素质的提高,这一比重就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城镇化进程加快,外来人口减少,加上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素质水平提高所带来的生活成本增加,将直接增加整个劳动力市场所需岗位数量和工作岗位所需从业人员数量。据统计,城镇就业人员比1990年减少了1496万人,下降9.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7%,保持稳定;城镇失业率和农村登记失业率之间相差0.04个百分点;农村登记失业率为0.43%。
三、“普工”劳动力需求下降的趋势已成定局
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将大量的农民工转移到城镇地区,并通过建立城镇社区和城市经济形成“集聚”效应。随着这一过程中社会资源与财富的重新配置,农民工的就业年龄结构也开始出现变化。在我国城乡劳动力迁移趋势图上可以看到,在劳动年龄人口由2000年的11623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11297万人后回升,2008年进一步回升为10328万人。而农村人口由2000年的16323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11058万人,降幅达15.9%,与我国劳动力需求下降有着密切关系。从需求变化可以看出:城乡劳动力转移趋势和年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供给将出现“倒 U型”变化。
四、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从劳动力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中国劳动力市场改革已经迫在眉睫,需要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这包括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透明度、实现合理工资增长、增加劳动者工资收入、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近年来中国在劳动力市场进行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如提高工人工资、增加劳动者社会保障、提高企业竞争力等。但是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总体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仍然紧张,企业和个人仍然是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弱势一方;二是对劳动者利益直接影响较大地增加了劳动力市场不平等性;三是政府在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政策方面投入不足,导致企业自身劳动者利益缺乏保障;四是社会保障水平还不够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