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不从事教育,没有收入,只靠政府补贴(有可能)生活,不可能生存。”这是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的《2013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状况调查公报》上公布的一组数据中写到的。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了8433元,同比增长5.8%。然而随着工资水平提升速度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也相对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今年以来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职工工资增速等民生问题备受关注。记者采访发现:经济学者普遍认为我国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幅度快于 GDP增长幅度明显快于劳动力价格成本上升速度,而高出劳动力成本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在于我国存在“劳动供给不足”等现象。从这些方面来看这一问题并不是简单地从收入上就能解决的,中国面临的主要是“隐性失业”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等结构性因素问题。

1.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隐性失业”是个大难题

“从收入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时代,劳动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宏观经济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周期性因素,对工资构成了重要的影响”,中山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江说。就收入而言,劳动者薪酬已经成为决定就业竞争力以及整个经济增长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伴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这一现象开始出现。然而这两方面因素都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存在的劳动力供需矛盾。比如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以及结构性矛盾,在一些发达经济体甚至是发达国家,都在经历着新一轮严重就业压力。在我国的一些城市中甚至出现了“抢人大战”或者“招工大战”的现象;而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劳动需求旺盛这一状况下出现了大量“隐性失业”的现象却令人难以理解。

2.“隐性失业”不能简单地用工资水平来衡量

“隐性失业”不能简单地用工资水平来衡量,因为中国现行的制度安排也导致隐性失业问题突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隐性失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下行导致企业招聘人数减少、下岗失业人员增加、贫困人口增加等引起的职业流动下降;二是劳动供给不足或增加导致的隐性失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杨小军表示,首先,我国就业市场具有很强的就业竞争性,工资水平会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提高,甚至呈现出一定平衡性波动,因此出现了“隐形失业”问题。其次,“隐性失业”不能简单地用工资水平来衡量,因为劳动力供求双方并不存在绝对公平。我国农民工群体存在一定问题:收入较低导致生活困难、无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等等。而隐性失业现象不仅影响企业招聘人数增多、下岗失业人员增加还会直接影响劳动者收入水平下降等引发一系列问题,并进一步导致其收入减少甚至丧失生活保障权利等。

3.提高劳动者技能工资,实现结构性调整是一个长期过程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任鸿斌说,由于我国技能人才紧缺是一个结构性矛盾,需要大力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以满足日益增长着的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隐性失业和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而这两个现象又与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目前关于降低劳动力成本的税收优惠和其他政策激励效果不明显甚至难以发挥作用,导致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经营风险不断增大,这些都会影响劳动者收入水平。但从长期来看,要实现结构性调整是一个长期过程。任鸿斌说,目前主要有三种途径可以进行就业结构调整:第一种途径是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力度;第二种途径是提高高技能技术劳动者就业工资收入水平,如适当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起薪;第三种途径是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覆盖面。

4.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培训提升职业素养

企业招人也要注意自己“本领”的培养,只有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才能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将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技能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苏海南指出:“一些企业会通过补贴等方式吸引低素质劳动者进入。但这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需求将不断增加、而劳动者素质又有待提高,如何提高劳动者素质才是企业、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他建议:“一方面企业要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并提高他们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企业培训投入力度以及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及培训机会。这样既可以提高企业吸纳劳动力人数和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也能从根本上避免因培训而导致高素质劳动者短缺和技能人才短缺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