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8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3592元。中国就业市场很可能要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以2017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3876元为例,这个数据不仅超过了 GDP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2017年124589元的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而这样的增长速度,意味着企业和员工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这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人力成本是非常高的一项支出。

1.需求曲线

在我们从需求曲线中看到,自2005年起,用工需求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一趋势随着劳动供给的增加而逐渐增强,但是当劳动力供给在2005年达到峰值时,就开始出现大幅下降的情况。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人力成本持续上涨造成中国人力需求结构扭曲、劳动力配置扭曲和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问题。其次是劳动供给不断增加导致市场供需失衡导致就业市场竞争加剧。最终导致2017年以来的中国 GDP增速在8%左右徘徊。

2.供给曲线

从供给曲线来看,随着中国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劳动力供应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曲线逐渐平缓,当供给曲线平缓到一定程度时,人力成本也会上升。图中可以看到,劳动力供给曲线持续上升,在2006年到2017年期间上升了超过25个百分点。但是,随着企业负担逐步增加,以及劳动力需求持续增加和劳动者报酬提升幅度有限等因素限制下,人力成本的增速很难进一步加快。从中国经济实际增长来看, GDP增速在2008年后一直保持在8%左右,直到2017年达到6.5%左右;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仅低于6%左右(5.4%),而发达国家平均增长率达到了8%左右(6.3%)。如果中国未来仍保持6.5%左右的 GDP增速,未来 GDP增速很可能不会超过7%(6.3%)。那么,中国经济增速将逐步放缓至6%-7%之间甚至以下;从人口角度来看,未来30年内人才需求缺口将越来越大,人力成本会不断上升。

3.劳动成本曲线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从2006年到2015年,我国劳动和资本的劳动比重一直在下降,甚至在2014年出现了负增长。这与我国传统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低密切相关。虽然我国劳动要素市场开放程度很高,但一直存在一个问题:没有人愿意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由于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可以吸引到优秀的劳动力。不过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需要为更多劳动者提供优质服务。特别是进入2023年后,我国服务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同时中国制造业企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再加上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竞争地位正在发生变化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对劳动力市场和企业经营环境造成更大冲击。

4.中国的人力成本上涨和制造业发展的历史过程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这种快速发展是在建国后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只有在农业机械普及后,才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制造业发展。这一阶段,虽然有大量农业机械用于农业生产,但是由于人口规模小、生产效率低等原因,也难以满足当时需要。所以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这30年间,大规模推行劳动力廉价化措施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一方面是提高工人福利待遇和减少就业歧视,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实行产业扶持政策,以帮助我国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这一阶段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也基本进入了成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