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我国 GDP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6.6%,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为11.4%。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的人力资本投入也大幅增加了。国家统计局公布到2023年末的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已达15.9亿人左右和人口规模达到14亿人左右,且在今后相当长期限内仍将保持这一特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潜力所在。但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流动逐渐趋于常态化与高端化,大量“招工难”人才成为了困扰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瓶颈。

一、中国人力成本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供给关系也在不断变化,而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供给却在不断减少而且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包含了劳动工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退休等几方面内容。在工资方面,根据2010年我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为51450元,从2009年到2018年工资增长了6.6倍。因此劳动力价格水平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状况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和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的关注:2018年劳动工资总水平同比上涨3.2%;我国劳动工资增速为8.1%;城镇职工工资增速低于城镇劳动工资增速2.6个百分点;2017年城镇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26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7万亿元,基金支出3235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2万亿元元;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2696亿元;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3042亿元,基金支出2147亿元;全国人均养老金为1360元)。

二、劳动力结构变化趋势

《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人口政策,保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和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统计2018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99亿人左右(201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占总人口的17.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23亿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面临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人口署预计,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超过40亿人,届时将是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我国将是最早进入老龄化国家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后,将会产生大量劳动力需求等问题。从劳动力结构上看,由于劳动年龄人口结构逐渐变化和就业市场出现高端化特征,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而对于这些矛盾如何解决?首先需要思考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如何影响劳动力成本和人力资本支出问题、企业用工结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来面对劳动力市场中“招工难”这一难题。

三、劳动年龄人口的流动变化

劳动力是一个整体,在过去十年中,劳动力在空间上的流动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分散化特征:一方面,是随时间而流动的人口在流动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等原因导致劳动力的流动;另一方面,在流动中受到城市、行业等人口结构、社会政策等因素作用下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口流动范围的扩大和深度,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中的流动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是东部劳动力总量增长迅速;另一方面是东部省份劳动力输出规模也有所增加——劳动力成本是一个持续变动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按原有规律递增或下降;与此同时,从东部沿海城市向中西部、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大规模输出农民工问题逐渐得到解决或缓解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比如:据最新数据显示,在2014年后流入全国或流出国家和地区所占比重最大的就是东部沿海一线城市和其他沿海地区城市劳动年龄人口占总流向人口(流入)近40%左右,这也是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与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中所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且在长期存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大国但同时也要承担巨大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严重等诸多不利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我们以2018年为例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解读:首先是从劳动力成本来看:劳动力成本占 GDP比重呈下降趋势并在逐步提高;从2012年开始全国人均 GDP出现了连续五年下滑症状;并且2014年达到顶峰后开始回落并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从6.9%下降到4.7%。尽管我国失业率逐年下降,但是目前仍然处于相对高位并呈现出快速升高趋势。

四、劳动力流入的地区差异在增加

不同地区劳动力流入情况存在差异,但总体呈现出向东流出的趋势,尤其是广东、上海、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投入欲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输出以东部地区为主。从这一趋势来看,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劳动力流入情况好于中西部地区。2017年广东劳动力流入人数达到5170万人;浙江、上海、江苏分别流入劳动力1046万、932万人,三个地区劳动力流入规模占全国的60%,比2016年分别增加16.8%、20.7%和14.3%;四个地区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劳动力供给,但是流入劳动力总量差异并不大。这说明广东、上海、浙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有能力吸引更多的人口留在当地发展。与此同时,部分中西部地区人口回流现象也有所发生。

五、经济增长是人力成本上升的重要推动力

人力资本投资占 GDP比重为8%,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据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显示,从国家层面来看,2023年中国 GDP将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相比2016年增长6.6%。相比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十年间,我国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已经翻了近一倍。随着时间推移,人均 GDP越快增长阶段越长,相应的支出就越大。因此作为人力资本投资较高的地区,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国民储蓄率已远超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也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报酬的提高带来了人力资本投资金额的大幅增长。

六、就业问题凸显

据人社部统计,2018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2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就业形势最好;西部地区就业形势最差;东北地区就业形势最好。城镇新增就业130万人左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7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城镇调查失业率4.2%;城镇登记失业率3.5%。从就业总量来看也是不容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201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3%;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年同期总数为8.46亿人。从分行业数据来看,2018年制造业新增就业79万人;批发和零售业新增就业岗位21万个;住宿餐饮业新增就业岗位76万个;金融业新增就业岗位19万人;保险业新增就业岗位110万个;城乡就业人数分别增加4.8万人和3.6万人。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城镇新增就业将面临超过700万人左右新增工作岗位有限的情况。“招工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最大瓶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