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动能持续减弱。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中美经贸摩擦不断升级,国际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世界经济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两国实力差距明显缩小,从大国走向强国已然成为必然趋势。面对世界经济不景气,我国劳动力市场用工荒、企业招聘难等问题显现;部分地方出现“职业介绍停摆”;劳动者收入持续增长乏力;教育投入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我国出现“就业难”和“人才短缺”两大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需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降低人力成本。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需调整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系。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的必然选择。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传统行业进入新市场,新兴产业也将大量涌现。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共识,也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应有之义。但是,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应该更加科学合理,而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在此基础上,需要对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行统筹规划和整体布局。

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要积极应对技术升级的压力,围绕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创新型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及水平。要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投入,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锻炼,为他们提供更多向创新转型的机会。要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投入责任制度和研发投入绩效考核机制等,引导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等,提升企业在技术应用中的话语权地位。要坚持科技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支撑作用,不断优化政府创新体系、激发市场竞争机制、提升政府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我国人力成本下降的重要原因。

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居民收入。

虽然中国就业形势总体上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但劳动力需求在持续增长。从数据上看,2023年末,我国人口总量达到14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30%,而当年劳动力供给仅有1.6亿人,相当于全世界总人口的2.7%左右。与之相对应的国内就业人口则有3亿多。如果没有积极增加服务业就业数量来增加对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结构就会严重失衡。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增加居民收入很有必要。比如,政府可以采取发放小额无息贷款等方式吸引就业岗位向服务业集中,进而带动第三产业不断发展,进而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四是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不断增强就业稳定性。

首先,要继续推进就业优先政策,不断提高就业效率和劳动者素质;其次,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第三,要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就业服务体系。同时,要继续推进保障性就业,加快建立多层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就业创业领域,加强就业形势监测,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第四,要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第五,要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劳动者自我提升能力以及适应职场变化的能力和适应企业岗位变化的能力。

五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水平。

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当前仍处于人口红利期。《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完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等。这些政策均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来推动劳动生产力增长,而这些高素质劳动者往往具有较高的素质与文化水平。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应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