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力争12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保持在4.5%左右的水平。”其中“积极的就业政策”是非常重要的政策,因为一旦人口流入到劳动力成本较高地区,那么就会造成大量岗位流失、收入减少。因此人力成本往往被看作是导致劳动力短缺的重要原因。很多网友说中国存在着很高的人力成本:“很多企业裁员了员工和减员了员工并不愿意继续工作下去,而是想着尽快把员工送走”,认为中国人力成本过高。其实这是错误认识。

1.劳动人口占比

2017年末,我国的劳动人口为8.56亿,占总人口比例为58.1%,其中男性占比66.7%,女性占比49.6%;城镇职工占总人数为58.73%,其中城镇职工占41.62%;城镇居民占46.72%;农村居民占32.76%;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占59.89%和40.4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3元。这个比例还是比较低的,这个比例很高了。实际上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民工当中,包括大量农民、工人阶层和白领阶层等,但也有一部分是企业的白领、中层职工以及从事中间商的。农民工的数量大约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大约一半左右来源于企业员工。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流出趋势放缓,未来每年仍将有100万~120万外来务工人员留京工作,同时继续流入户籍人口当中。因此中国目前仍有1亿农民工(约8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大部分会面临着收入低、活不下去甚至失业的情况,而就业是他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但这并没有降低劳动力成本为社会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另外一部分属于廉价劳动力阶层,他们当中也有很多人收入甚至高于大部分人(也就是城镇居民)。而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的时期,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阶段,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经济、提高国民收入这两大“驱动力”中每一个的话,那么我们仍然能够做到高效率地生产和创造高质量产品。这两方面相辅相成,才能带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

2.我国企业用工数量

2023年我国全社会用工量达13586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54.4%。其中制造业为1342万人,占全社会就业总人口的20.9%;批发和零售业为747万人,占13.7%;住宿和餐饮业为440万人,占10.1%。与2018年相比,2023年我国制造业中用工数量减少约46万人;零售业减少53万人,降幅为12.8%;批发和零售业减少37万人,降幅为12.3%;住宿和餐饮业减少34万人,降幅为18.5%;居民服务和修理业减少21万人。与2017年相比减少约75万人;平均每个企业仅吸纳1人就业,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有大量人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些人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3.招聘成本

首先,中国企业招聘员工的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招聘成本大约占其总收入的40%。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在人才的培养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国内,招聘的成本只占总人力成本的10%左右。而且我国大部分员工只是普工,并不像日本企业一样要求年龄和技能匹配。因此我们看到,如果一家企业招到人才就可以让员工迅速上手工作。即使是那些很优秀、经验丰富、愿意做工作,但是还需要一个稳定长期发展的员工的长期合同关系或者说长期关系才能建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最重要并不是要招聘多少员工、给多少钱,而是要留住员工吗?留住人才才能留住人才,也就是企业为员工提供一种更好的工作环境以及更好福利待遇,从而能够留住更多员工。

4.技术劳动力的工资和福利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引进先进的技术劳动力,但是并没有将其与劳动力市场挂钩。因为当时的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并不高。此外,技术工人的收入在过去几年一直在上涨,在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包括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不错的水平(参见图5)。而在中国制造业中,劳动力成本更是占到了技术劳动力收入的50%以上。那么技术工资和福利是否高呢?

5.结语

无论对于人力资源成本还是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而言,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人口问题在根本上是一个经济问题。不能简单地把中国人力资源成本过高这一观点简单地等同于中国存在着很高的人力成本或“低工资”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将劳动力成本看作是劳动力价格过高的问题时,那就把“积极就业政策”误解为降低劳动生产力而对市场竞争、工资收入等问题过度夸大。同样,不能因为这种不合理的、扭曲的制度设计导致了中国经济运行效率太低或者劳动力市场上过剩的局面。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同时也可以看到存在于中国的很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当人力资源成本占 GDP比达到5%左右时,随着人口增加与人均 GDP逐步提高,这个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而且这个差距还会不断扩大;但是当劳动力成本占 GDP比重超过5%之后,中国可能就将迎来严重的人口红利衰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