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大国,但不一定是一个强国。”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低,这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而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的创新与突破?
一、中国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传统的教育体制开始改革
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教育体制和改革方向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改革。现在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已经落后了,现在中国只有小学教育。而在小学阶段,没有什么东西比文化知识更重要了。这个时候正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而不是传授一些技艺,来让学生在学习这些技能之后继续提升自己。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对技术是不懂、不会用、不擅长应用的东西是可以教给学生的事。我觉得教育体制要进行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在学习里得到提高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高质量教育。
二、从学习型社会走向创新型社会,需要将技术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
日本、德国等国家已经在逐渐走向创新型社会,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成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其学习型社会具有典型的特征——对知识需求具有刚性而对技能供给相对不足。美国政府在60年代制定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纲要》就指出:“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技术产业升级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而进行调整的计划。”在日本、德国等国,企业为员工提供了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培训规划的环境和制度保证。企业在生产、研发、经营等环节中都十分重视对员工技能和知识需求的匹配工作机制。在中国,随着技术技能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演变而出现的“新四化”趋势也给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从工业大国向强国转变,迫切需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中国长期实行高度计划经济的制度,使得中国教育事业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存在严重的“双重危机”。一方面是技术垄断程度较高,人才无法通过技术获得与别人平等的待遇甚至被别人超过。另一方面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不断增长。
四、在“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深化对人力资源的认识
当前,人力资源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同时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人力资源。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深,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逐渐形成,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人力资源竞争正逐步成为全球经济竞争中制胜胜势的关键。因此,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推进人力资本建设。
五、中国教育要积极适应新的形势,建立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长效机制
“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这个变化值得关注。”林毅夫指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中国人口红利研究报告(2018)》显示: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主要影响是收入差距扩大、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会出现了结构性危机,这对传统行业构成了很大压力,如服装行业由于劳动力老龄化而出现下降趋势。林毅夫还表示:中国企业面临着很多挑战:一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二是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越来越难;三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更快、高新技术产业对高端人才依赖性更强、“双循环”格局难以形成和稳定。他认为中国人对教育的需求有很多种,但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危机等综合因素影响下,目前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中国人没有像美国、日本那样可以享受教育带来的红利,因此如何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对于实现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至关重要,这也是国家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