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制造业面临新的挑战,但是对于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国际比较的影响因素是值得关注的。在制造业成本构成中,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对企业整体人力成本构成压制。在劳动力成本结构方面,我国劳动力是一个相对比较低廉的投入。但随着劳动力需求总量的增长,劳动工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工资水平,而且制造业用工比较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使得制造业存在很大的压力。目前我国人力成本仍处于较高水平,是中国企业面临最主要、最大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当前制造业中包括薪酬和工资在内的劳动力价格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类型企业的人力成本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一、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特别是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六稳”和“六保”,我国制造业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对劳动力价格水平及企业综合人力成本结构影响很大。本文从薪酬结构、企业经营模式和劳动生产率三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人力成本结构。综合比较发现劳动力收入水平越高意味着企业综合人力成本水平越高;生产成本占比较低则表明制造业竞争力不足、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也是当前我国企业面临最主要、最大问题之一。从产业来看,不同企业之间人才数量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整体员工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呈现“倒 U”型,即低收入员工人数占高;中等收入员工占高收入群体较少,而高收入群体比例在逐渐上升;而高收入群体占比较低。从行业来看,中国制造业人力成本结构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波动现象。在劳动力成本构成中,薪酬结构与劳动生产率高度相关。根据本文对不同类型企业中主要生产要素市场供求状况及劳动工资水平对人力成本存在正影响判断和企业经营情况的测算结果来看,我国制造业人力成本结构在总体上呈现“倒 U”型形状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在制造业企业中,与薪酬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特征说明了我国劳动力成本在不同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以人力成本最高、收入最多的行业为制造业及与之相关、企业经营效率相对较低行业的情况下出现负增长概率更大。

二、制造业人力成本构成:短期冲击和长期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中国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增长,人力资本获得率相对较低。在中国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提高、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下,我国劳动力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成为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世界经济版图上,劳动力成本被视为一个相对比较低廉的投入,但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将会在未来对中国制造业带来更多压力。在国家层面,由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我国制造业用工成本较低,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劳动力需求总量持续增长,劳动力工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工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产业比较集中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行业在工资上具有明显优势。另外,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劳动力需求总量中制造业下降明显。

三、劳动力工资增长速度较低,人力红利消失可能成为影响企业劳动力价格的最主要因素

2016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为59.9%,比2010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工作岗位需求的减少以及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在过去十年中,我国劳动者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低于 GDP增长水平,并且随着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工资增速也开始下降。如图3所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见表3)。注: R为增长率; n为总工时数; g指单位为小时的工时数(包括加班、夜班)、单位平均工资。如果劳动工资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视为劳动力价格和企业成本之间出现了显著正比(见图4)。当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已经开始放缓,按照国际通行的分类方法,将劳动力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者,包括直接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第二类是属于低技术和传统产业的劳动者;第三类是具有专业化特征的劳动者。

四、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比较三种类型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从制造业成本构成、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供给来看当前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在整体上,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和劳动力成本均处于较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对行业、企业等有更大冲击。然而如果仅仅从人力成本方面来看还不算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国劳动力相对廉价带来了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从劳动力供给看,虽然劳动力需求总量在持续增加,但其中制造业占比较高,并且这些人口已经逐渐步入老年阶段,劳动力年龄结构出现明显拐点,对产业升级也会带来很大的压力。人口红利的消失会直接导致生产效率以及就业岗位下降,从而导致制造业成本上升。为了缓解制造业成本压力,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去解决:一是要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去改善劳动力成本结构方面。二是要提高职工收入。政府要加大对失业人员再就业保障力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支撑能力。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新方式进行创新升级来提升效率,增加有效供给,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用工数量相对较少、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行业更有必要引入先进劳动力,以缓解竞争压力等现实情况影响。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有效提升我国企业劳动生产率;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一方面增加人力资本需求可以保持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壮大同时也可缓解自身对于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等问题。我们有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在劳动力供给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有效缓解制造业成本压力;二是要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支出;三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去推动企业积极转型为制造强国;四是需要更多使用自动化设备、采用信息化技术及自动化生产过程改进、管理以及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等多方面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另外我们还需要提升劳动者素质来实现人力资本增长以及整个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有效避免劳动力供应紧张所带来的人力成本压力问题。因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经验,对经济增长做以下几方面内容:一个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五、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应对措施

首先,要尽快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要加快劳动力供求格局的变化,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成本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策略。其次,加快提高职工薪酬和福利水平。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之后,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和社会保险费用等举措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第三是加大对创新支持力度也是当前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政策要从适度宽松转换,要避免出现一系列财政政策过于“放水养鱼”,而是要考虑如何将财政政策通过金融市场投放资金增加对制造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从而缓解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和资金链断裂问题。其次,要提高职工待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制造业得以发展、稳定和提高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的大背景下,政府应出台更多经济刺激政策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出台更多扶持中小企业政策,通过减税降费和降低利率减轻企业负担,从而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减税减费来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等税收负担,这样不仅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也会吸引更多人才到制造业来发展自身制造业;其次是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提高企业对职工的福利水平。要优化职工招聘机制和培训机制,提高工资水平;扩大社保覆盖面(特别是工资缴纳情况);提高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和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最低标准等方式增加职工收入;改善环境、优化服务等措施都可以来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等。同时也要提高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及政策支持力度,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保证。此外还要重视科技研发投入以及对新技术和高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鼓励互联网企业应用于制造业相关领域中,降低劳动力成本;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限额范围至最高工资标准七成(也就是每月工资2000元)。此外在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加大在税收、贷款和保险支持等财政政策引导也可以提升企业用工效率及员工福利水平以改善劳动力市场就业环境、降低人力成本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