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有一支队伍“长”得很特殊,他们不是学校里的老师或讲师,而是学生和员工,以“教师”的身份直接参与学校治理。这些员工大多来自农村和边远山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等农业欠发达省份,他们当中许多人还未走出大学校门。但他们不是专业的建筑工人,而是“创客”。这支“草根队伍”是重庆大学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教务处主任罗志文的一个学生说。他在学校里工作了9年,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学生们(左一)在重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曾涛的指导下学习施工现场管理知识。

1 “土木工程教师工作室”的诞生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共有来自12个院系的46位土木领域专家、教授,每年可向社会提供300余项技术咨询,还拥有一支由200余名本科生组成的“土木工程教师工作室”。据了解,从2011年起,重庆大学开始探索实施“土木工程教师工作室”模式,以发挥师资团队作用为核心,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这些员工主要来自交通、市政、水利、环境等行业企业和农村和边远山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这支“草根队伍”中还有许多从建筑工人转型为“创客”的人。这些教师与员工之间互相联系密切,能够共享学校教学科研成果。同时,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直接参与学校的治理流程、监督相关事宜等方面,也能提高其学习效率。

2学生“自主创业”

2015年12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刘正伟院士在该院的“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学术研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与展望》的报告。刘正伟说:“智慧城市不仅能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为城市带来了文化内涵和文明素质的提升。在当前的大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我们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及智力支撑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智力保障。”

3为学生成长提供助力

“现在的大学生是社会和家庭的宠儿,他们在大学里最大的作用就是要让自己真正地成为社会和家庭的一份子,让家庭和学校都能为自己创造出一片广阔的天地。”罗志文说,这些学生也很愿意去学习和实践,这些学生虽然来自农村和边远山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但在重庆大学这样一所学校里接受了专业的教育和训练。目前,为了帮助这些特殊的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采取了不少举措。据介绍,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主要采取“3+1”模式:其中,3+1指的是实践课+校企合作课程或就业实习实践两个部分;1指的是课程+导师的合作培养;2指的是校外实习实践+校企合作育人三种形式。据悉,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目前正在着手构建一个由校企合作育人与管理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这一由专家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于学生未来求职、就业前景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4学校支持青年员工创业

对于年轻的教师,学校也一直在给他们创造创业的机会,从2009年起,就开始支持青年员工创业。学校每年投入200万元至300万元用于青年员工创业基金,支持青年员工以创业身份创办科技企业,鼓励其建立健全创业基金,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目前已有近20名优秀青年员工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中去。在重庆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学校还将联合重庆大学科技园以及全国近百家科技企业举办“创新创业大讲堂”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为青年科技人才讲解如何发挥创业潜力。

5给企业“培训师”

李永华所在的华宇建材,目前是一家有十几家企业的建材行业协会的副会长单位,而他自己也是这群人里的老师。李永华是华宇建材公司的技术总监,公司成立至今已有7年,是集团里最大的一家建材企业。李永华说:“我是用自己的知识为企业服务的时候得到很多启发。这几年重庆对建材行业进行了大力的改革和发展,但是由于建筑工人队伍比较少,所以我们有很多资源可以整合起来为企业服务。另外,我们要培养一批懂技术的管理人才。所以通过教师与企业的对接帮助企业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