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在人力成本中的作用有:①通过单位的劳动为职工提供一定物质福利,②通过劳动者直接从事某项生产经营活动所消耗的必要时间、劳动条件或劳动安全卫生条件③通过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④通过劳动者在企业间、地区间生产经营活动之间实现价值传递以取得利益。工资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者一家单位各项员工工资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和劳动者在该地区享有和承担劳动合同义务所付出的劳动能力差异,以及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通常使用“货币资金”、“职工人数”等概念来衡量一家单位或地区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或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实际发放工资时,往往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分别采用“货币资金”、“职工人数”等概念来计算具体单位和个人的平均工资额,然后再根据生产经营费用中包括工资在内的各项相关费用总额除以单位数加以折算确定该企业年度各项劳动者工资总额。
一、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是指用于企业管理与一般商品和劳务服务的货币,它包括商品、服务和货币资金三大部分。首先由购销合同、提货单据、货款结算凭证、货物收发凭证、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组成。然后由于各种生产经营活动所消耗的货币资金也包括各种银行存款、现金和其他有价证券。如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各项福利等,在计算该部分收入时,通常应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货币资金=购销合同金额×(1+10%)×银行存款利率+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劳动保险缴费基数×1%×20%×12个月。例如:假设 A单位有2000元货币资金(含银行存款),并用来购买生产材料(包括机器设备投入及用于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1000元,则该单位员工全部到手的月工资为:3000×(1000-2000)÷10=16800元。
二、职工人数
指在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其全部职工人数所占比率,即在一个单位劳动人口所占比例。它反映了单位对从业人员直接承担劳动任务能力的大小。它既反映了一个地区劳动生产率水平,也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一个地区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越高,其劳动生产率越高,人均 GDP越高,但这并不是完全真实反映了该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和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而是考虑了劳动者所在行业或公司(行业)以及其所生产产品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价值(或者产品销售收入)。所以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享有或承担该期间内某种劳动能力所具有的全部权利义务)与该单位员工相同或相近单位中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员工人数。单位和个人为完成某项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劳动条件和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计算标准:用人单位根据生产经营需要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如工资之外另有福利、保险或其他福利待遇,则应扣除该相关费用。但这一规定中所说“职工人数”是一个非严格意义上之概念,它只能反映一家单位或地区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职工人数”作为单位或个人承担劳动所需要人数是计算工资总额依据而不是以劳动者本人数为基础进行计算(如一些企业在确定人均年利润时使用“职工人数”一词),因此在计算某职工平均工资时也不能按此进行折算。②职工数量是指该单位(企业)实际支付给每个参加工作人员以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为主、占当年本人工资收入百分比以下所需劳动者人数。如:一个企业在核算其全部职工年薪制人数按照国家规定为每一员工缴纳五险一金(或部分福利费、养老保险以及工伤保险费)标准,如果需要将其全部转移给劳动者,则职工人均工资与单位当年实现之日。如果直接按劳动生产率(如生产效率)乘以员工所承担生产与服务成本等各种因素,则可得职工人数为“单位支付
三、生产经营费用,包括企业为取得工资薪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如工资奖金等)及应付职工薪酬。
由于企业实行的是以资本为纽带而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为了取得利润,从劳动者那里收来的各种形式或渠道的费用是工资总额中应包括的部分。为取得工资薪金所发生的各项相关费用主要包括:工资薪金、职工福利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会议费等费用。应付职工薪酬是指为支付劳务报酬而发生的支出。例如,企业在支付一笔职工工资后,向其他劳动者支付了必要资金后,由于其生产管理不善而造成利润减少,则需要通过计提折旧和摊销来弥补这部分损失,从而使其收入与成本不能一致。企业应当通过调整生产经营费用来弥补这种不相容的情况。因此在计算各项劳动者工资总额时均应扣除以下各项费用:①工资薪金;②对职工支付所需货币资金;③税前扣除各种附加在个人所得税前(已抵扣或已发生支出)部分;④为支付给个人劳动而支付的福利金;⑤为完成企业本期及以后的生产任务和目标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由此计算出该单位2018年所实际发放出去的平均工资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