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成本是指单位职工在一个劳动力周期内,从工作岗位上获得的报酬与所需时间的总和。根据劳动成本分类,广义的人力成本包括工资、奖金等基本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简称基本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其他相关费用。狭义的人力成本是指由职工工资与基本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组成的基本缴费和职工福利支出、补充保险成本所构成的费用。本文主要介绍了人力成本概念及测算方法,分析了人力成本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具体构成情况下的作用。本文对人力成本主要构成部分与核算方法进行了介绍,着重说明了不同性质劳动岗位与缴费年限劳动时间的比较与划分,并分析了不同类型、不同性质职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与其职工福利支出之间及其对所需费用率变动趋势的影响情况。
一、概念
通常,人们把一段时间内从工作岗位上获得的报酬也就是工资、奖金等基本工资,称作劳动成本。在人口周期(包括生育期、劳动年龄内)为28岁-50岁,有正式劳动关系,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等情况下;如一个人从工作岗位上获得较高报酬后退休,则收入减少或支出增加,相应降低劳动生产率,相应地降低经济收入和物质福利(养老金);再如企业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则由单位来负担。对于劳动时间而言,工资越高、缴存比例越高的在职职工享受的福利越多;如果没有工资或低工资、保险及其他权益的话,他们就不会选择继续工作;相反如果所获得报酬大于劳动时间而选择不工作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需要额外增加投入使收入和支出相对稳定。由于人力成本计算范围较窄,且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致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区域差异,因此通常采用人工成本法作为核算方法。本文将对其进行阐述与分析。人力成本一般包括工资(主要指工资)、基本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及其他社会保险费用等在内四大部分;而狭义的人力费用即指狭义的人力成本。具体分析方法见图1。
二、测算方法
按照“生产函数法”计算方法,各生产部门所需费用率可划分为劳动力价格上升、职工工资水平提高和职工福利支出提高三个阶段。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劳动力按相同产量或劳动生产率的百分比获得相应报酬的能力增强,单位劳动力可重复使用的时间增加。劳动时间提高:即单位生产周期内劳动时间相应增加。计算方法:人均劳动时间*劳动者贡献=单位劳动时间*(劳动者劳动时间-单位提供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劳动者平均工资-单位生产所需费用);劳动者工资=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工资指数。随着劳动时间不断增长,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而得到相应报酬,劳动者劳动时间则不断减少。按此比例计算出单位成本,即:人均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时间×工资总额。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出劳动时间后得到工资总额,再乘以系数 a=(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劳动岗位数×职工工资)/(1-1)公式计算得出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劳动者收入*(劳动岗位数-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劳动生产率系数*劳动生产率×系数*劳动时间×系数×劳动费用率(以人均成本计算)。公式中单位产品销售收入为总劳动生产率标准。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劳动生产率÷人均劳动收入)×(1+单位产品销售收入/(职工工资指数+劳动力购买支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职工福利支出)/劳动者人数即劳动者平均工资。其中:劳动者平均工资为劳动生产率计算方法中生产函数法所含基本工资额除以总劳动力数量的算术平均值:1-1=劳动时间/单位商品销售收入×劳动者数量÷计件工时。用人人员劳动时间包括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牧业劳动等与劳动者劳动相关的工种工作时间。计算公式为:单位劳动力就业人数÷单位职工工资总额;单位产品销售额×计算出的人均劳动时间,根据我国现行工资统计制度,单位实际支付给劳动者本人报酬
三、人力成本的分析与预测
在劳动力供给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各部门的所需费用率与产出规模成正比。从总量角度看,与劳动力需求相适应的职工工资总水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都是比较稳定且持续增长的支出项目。而资本存量则因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矛盾,导致其对人力成本的影响具有很大幅度的随机性。在国际上,人力成本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放缓以及在教育、科研等方面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国内人力成本总体呈上升趋势。由于中国劳动力平均工资水平较低和劳动力供给压力增大所致,我国当前企业也需要增加职工工资和福利支出来维持基本经营活动。但不同类型劳动力之间工资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其职工福利支出对人力成本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按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指标或比较方法得出人力成本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概念;在分析其对 GDP、社会发展所产生影响时会有哪些方面需要考虑这些因素所致时,我们就需要在研究人力成本及其构成、其对宏观经济决策及其影响因素这方面更多地发挥作用;而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相关预测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各部门间就业和国民待遇关系、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等因素分析,找出影响因素的差异。并预测出未来几年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险支出对人力成本增速有一定程度影响。
四、结语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统计方法属于事后编制,主要是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对各部门 GDP的核算。但是从 GDP总量的角度来看,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也是有其依据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规定了产业分类,其中第(三)项为第一产业;第(二)项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一般不超过6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超过50%的行业较多,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达到了64.7%、37.2%、38.8%和39.3%,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对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对经济产出、就业等方面情况。本文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及作用进行了简要介绍与分析,并且指出各部门经济发展情况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具体构成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