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本构成中,人力占很大一部分,人力占总费用的比例约为20%。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均收入的15%以上就会出现明显的劳动力过剩现象。因此,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工人数量和提高工人技能水平,以保证劳动力资源的相对过剩。同时从总体上看,劳动密集型企业成本中人力占比越高,其生产效率就越低。因此要想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以下简称“劳动质”),必须降低劳动力供给总量、提高工人技能水平和改善劳动力资源配置、增强劳动生产率。
1.劳动力供给总量
劳动力供给总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产出某个产品所需的全部劳动力数量。例如某企业总人数为100人,其中1人为工勤人员,2人为技术人员,3人为生产管理人员。这一时期劳动力供给总量为1000人至2000人(一般单位为15人)、2000人至3000人(一般单位为10人)、3000人以上。当劳动力供给总量超过3000人时,即为劳动力过剩;当劳动力供给总量低于3000人时,即为劳动力过剩程度较低;当劳动力供给总量低于3000人时,即为劳动力过剩程度较高。所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业企业间竞争的加剧,我国会出现阶段性供需失衡问题,即劳动力供给总量呈现一定程度过剩趋势。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用工荒”现象。
2.工人技能水平
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人的技能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而且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因此,大力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员工技能水平与企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为:员工技能水平越高,其劳动生产率越高。通常采用企业薪酬和奖励办法来提高员工技能水平,提高员工待遇和激励员工行为;同时也要加强技能培训,通过提高员工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水平。员工技能水平主要包括3个方面:员工素质主要包括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工作技能等;员工工作技能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及其与企业工作方式、管理模式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结合得好的员工;企业技能等级主要包括技术等级、操作技能等。
3.劳动力资源配置
从微观角度来看,一个企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劳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从宏观角度来看,一个企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要目的是缩小劳动力资源的分布不均,因此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采取多种措施:即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思想素质),努力实现劳动力资源整体配置;通过采取措施减少劳动力的数量;通过对劳动力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提高劳动力配置率[3]。根据“人力资本+劳动力资本”的逻辑关系可知,资本投资收益中含有劳动力投资收益,而劳动力资产则是指劳动者在从事某项生产活动时所使用、占有或承担的劳动要素数量(包括其数量构成、资本投资规模与所使用的劳动要素质量程度之间的比率).只有资本投资收益率中含有劳动力资产,则劳动者才能获取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投入[4];反之仅有资本收益但并不拥有劳动力资产,则劳动者才能获取劳动所需要的劳动投入[5]。因此,为了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要优化劳动力配置[6]。
4.实现降低劳动者工资福利,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以下三个途径:
a.通过技术进步,如引进先进的技术,改进现有生产工艺。b.改善工人待遇,提高劳动生产率。c.采取激励机制,使劳动者获得更高报酬,以此达到收入与工作报酬之间的一种平衡关系。(1)改变分配制度: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以保护企业、提高劳动者和企业共同利益。(2)改善管理方式:采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结构。(3)实行劳动密集型战略:将劳动力从低端向高端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