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各种果蔬保鲜剂,有的被用于腌菜,有的被用于泡面,让人瞠目结舌。在市场上,这种保鲜剂售价并不便宜。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果蔬制品使用过量?专家指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对“保鲜剂”的使用没有强制规定,一些企业为追求利益铤而走险使用大量的不合格产品,这无疑是导致目前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的原因。
1蔬果保鲜剂多为化学合成
在北京一家超市的食品区,记者看到,标有“特力鲜”、“保鲜剂”等字样的产品琳琅满目,其中,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当属各种果蔬保鲜剂了。在一款名为“金锣蔬果保鲜”的产品包装上,标有“保鲜剂”字样,而在另一款产品中则有两种保鲜剂同时销售。据介绍,这些保鲜剂的原料是化学合成的保鲜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在市场上的蔬果保鲜剂主要有几种:一种是以淀粉为原料进行加工提炼后的“淀粉类”物质,如淀粉酶、蔗糖酶、淀粉酶等;一种是通过改变果实中的水分使之不腐烂的一种化学合成保鲜剂;还有一种是通过分解产生某种物质使得果蔬脱水变干或者使果蔬变软变脆的一种化学合成的保鲜剂。这些保鲜类物质中大部分都含有苯环结构,有的还有抗菌性能比较强的成分。记者了解到,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对“保鲜剂”没有强制规定。对此,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陈香梅说:“这两种产品主要是为了防止食用水果或蔬菜腐败变质、减少农药残留量而使用。如果不加入保鲜剂也是可以销售的。”那么为什么没有强制性规定呢?对此一家企业销售人员表示,主要还是市场对果蔬产品需求量大、价格高导致商贩使用量大。
2果蔬保鲜成本高
一家果蔬加工企业的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在市场上销售的果蔬制品中,有一部分是企业自产的,另一部分则是从批发市场上购买下来的。“很多蔬菜水果都是现买现做的。这种保鲜方式能保鲜1~2天,有些甚至能保鲜1~2个月,但是现在在农贸市场卖的都是散装的瓜果蔬菜,这些水果基本上都是人工催熟的。从外观上看新鲜的菜都不是很好,为了延长保鲜期、保鲜,会使用保鲜剂之类的保鲜剂。“但水果和蔬菜经过保鲜处理后依然可以卖得很好。”市民张女士说。“一天得吃三四个鸡蛋和西红柿才行!”家住西城区某大型小区的刘女士告诉记者,为了防止买来不新鲜的蔬菜、水果等食材发霉变质,他们会去专门种植蔬菜的大棚或者用地膜进行低温保鲜。
3专家称保鲜剂是“安全食品”
在记者采访的专家中,大多数人认为,这种保鲜剂完全是安全食品。北京食品科学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董金狮表示,保鲜剂在我国食品工业中是合法使用的,而且有严格的使用条件要求。根据规定,只有那些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中没有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的物质才能使用。董金狮认为,我国对保鲜剂的定义是:对某些食品起保持或延长其保鲜性能的添加剂,如淀粉、油脂、纤维素、糖浆等食品添加剂。一般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食用为目的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第二类是可以食用的食物加工处理后食用的非食品添加剂;第三类是不允许用于食用的其它食品添加剂;第三类是由动植物天然形成的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增稠剂等;第四类是允许使用的其他食品添加剂。“在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对‘保鲜剂’的定义中,除了规定可以使用的物质以外,还列出了多种非天然食物添加剂,比如防腐剂、着色剂等”“国家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要求是严格而全面的(允许使用的)安全性试验和卫生指标、限量范围、理化指标和卫生标准及其他要求等是符合强制性的要求”。董金狮指出:“另外在食品安全标准中规定食品用化学品(如允许使用的药物)只有两个品种是允许使用的,其他都是不允许使用的”。
4法律不能强制要求使用
对此,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果蔬制品专业委员会主任张金水表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中并没有果蔬保鲜剂的强制规定。他认为,就目前情况来看,不能强制要求使用。因为我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五条规定:产品生产厂家不得以任何方法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添加剂、防腐剂或者着色剂。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也没有对农药残留的限量规定。根据《食用农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生产经营企业使用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产品,或者使用未经批准的食品添加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生产、经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5市场监管能力不足,企业偷工减料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国家规定了“保鲜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法,但并没有强制执行标准。一些企业为追求利益铤而走险,甚至在生产过程中也采用添加“保鲜剂”的方式偷工减料。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副主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瑞元表示:“这种现象在国内市场上十分普遍,很难用一个标准去界定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因此目前只能靠有关部门执法去解决。企业因为利润最大化铤而走险,这是不应该被允许的。”北京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指出,一些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对食品安全本身没有太多认识,而只有事后监管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些基层政府或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监管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生产中滥用添加剂等不规范行为,导致企业为了利益而违法使用保鲜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