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总成本和税后工资比值,是反映劳动力投入与产出的一种计算公式。通常是指某企业以劳动力投入为基础,根据劳动者从事劳动的实际情况,对本企业所需的劳动工具、人力资源成本及人工薪酬进行计算,得出该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三年)所消耗、可使用但不完全消耗劳动力所需要的物质资本和技术资本。而税后工资比值则是在税前所需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或职工福利费总额等项目基础上计算出来的一个新计算公式。在实际操作中,税后工资比值通常包括员工提供与创造劳动成果直接相关的各种物质资本(如资本、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和技术手段(如知识产权)支出。因此,一般将其作为辅助计算职工工资总额或职工福利费总额的指标。
一、计算范围
人力总成本包括人力资源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避免在核算职工薪酬时将其列入工资总额或职工福利费的项目,可在计算人力总成本时将其所占比重较大的因素剔除(职工福利费总额除外)。税后工资比值是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税前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或者职工福利费总额等项目,再扣除职工福利费后进行计算,确定职工工资总额或职工福利费时按照税后工资比率计算的结果.它比实际发生金额,更接近于真实的职工工资总额,但在税前扣除项目方面稍有不同,主要体现在:1、减少职工劳动强度:即把工作时间减少、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时间延长等提高劳动效率,节约人力资源;2、增加福利待遇:包括企业为职工支付和为职工提供各项社会保险及福利待遇而增加的费用;增加职工福利待遇(如逢年过节发放慰问金、增加劳保用品费用、工会经费等)等;增加绩效工资等;3、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力资源报酬比重从而提高薪酬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人力总成本所占比重越大则工资越高;反之工资越低。例如:某市税务局规定税后工资比值为0.25即为 A* t+ B*(1+0.15)÷36*0.05=-1.9 (万元) K/12=0.5元/人天在一些制造业企业中,员工的福利与社保支出都相当高或很高,因此通常将其作为衡量企业成本水平及工资总额和职工福利水平高低比例等指标上来看企业人力成本与职工工资比如何来计算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其中人力总成本也称人工价值是指单位雇员所提供各种劳动产品和劳务所花费的金钱在一个单位时间内为劳动者自己或团队所创造的劳动价值之和。企业人工总成本包括职工直接成本支出(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法定福利费)和福利费占劳动力成本所发生额。是指为职工提供工资总额及福利支出总额中包含或超过用人单位应当承担部分(具体范围由各企业自行确定)。
二、公式定义和计算公式
劳动力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劳动力投入-生产。人力总成本=直接生产要素(物质资本/劳动报酬)×生产要素价格。劳动力工资是指劳动者为其提供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成本(工资、薪金费用)。其中:费用=职工工资总额/(员工成本-工资总额×工资)费用=工资总额+各项税费(增值税扣除)+各项税前扣除+应由其他支出-所得税税前扣除。其计算公式如下:其中:其中:劳动报酬=工资总额×税前扣除标准=(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福利费)÷(1+0.15%)×税前扣除标准。(2)人力总成本=人工成本×工资比值=1/2。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税后工资比值是以劳动者工资作为计算单位而产生(或折算)出来的。因此,该比值既与职工工资总额有关,又与其支付给职工人数有关,更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挂钩。
三、计算过程与方法
以某企业为例,其职工人数为100人,主要采用人工成本的方法来计算其收入和支出。人工成本为100÷100=3.36×3=2.33万元,则企业的税后工资比值为:这一公式将人力成本与税后工资总额进行乘积后得出:其中:其中:(a)式中: a为职工工资总额; b为职工福利费总额; c为税前利润; d为总资产净值以及每1元工资收入所消耗的资本/税前工资总额。其中, a为劳动工具总成本; b为各项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 c为各项成本的比值; d为税前利润之和。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职工报酬、其他各项成本之和为工资总额;根据其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确定相应数额。
四、计算过程
在一般情况下,税后工资比值计算方法如下:式中, X为税前工资总额, K为各类员工平均工资, Z为税后工资。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税后工资比值为0.99,说明企业税后工资比值为1.41。可以看出,税后工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企业效益和员工福利支出情况,在计算该要素时应严格考虑到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目前常用的税后工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对于采用人力总成本方法测算人力总成本时,人力资源总成本=劳动者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而如果采用工资总额则只需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就可以了。如果考虑到工资总额是国家统一调整或统一规定的工资水平时应该将此项剔除,但应考虑到我国人力资源匮乏、工资收入等因素影响,因此在计算中应适当提高职工工资。
五、企业中人力资源的投入强度及可提高产出作用的表现形式
如果某企业每年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知识、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同时使用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作为产品原料时,这种投入通常会比产出更高。如机械行业企业在人力上的投入不会少于1/3 [0,4]。这种物质资本的产量或价值是在企业整个生产活动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因此可以得出一组指标(如:人均生产的产品产量)来反映企业中人力资源是否充足。这个指标是用来计算企业中各个劳动工种所消耗的劳动力数量来反映,与之相对应时,用此价格作为参考标准,其所得到指数即为这个工种的工资强度。在生产技术领域,该比例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数据值。一般来讲,用该数值作为参考标准是比较合理的。但不是绝对合理水平。因为该数字通常由很多数据构成,例如劳动力成本、劳动强度等,因此如果一个公司每年要投入1/3的劳动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而不是消耗掉)使用这些资源的话,而其他人员需要付出较大人力成本。所以在采用计算方法时,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指标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