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公共区域是全体业主共有的,是小区的“细胞”,它涉及到每一位业主的利益。据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对全国5000个社区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社区总物业管理面积为17.1亿平方米,其中小区公共区域的物业管理覆盖率仅为3.3%。同时,物业服务企业普遍面临人员规模小、员工流动性大、经营成本高等问题。从调查数据看,目前我国物管行业总体发展情况较好,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专业人才短缺、部分管理水平不高、成本压力大等。

1.小区公共区域管理覆盖率不足

目前我国的业主大会制度尚未建立,业委会成员的法律地位还不明确,不能有效监督业委会的工作。小区公共区域的物业管理覆盖率较低。具体表现在:小区公共区域的维护与修缮缺乏制度规范;物业费收缴不规范;公共维修基金缺乏相关管理制度;部分业主对安保、保洁、绿化等公摊面积使用情况不清楚,使得在现实生活中相关管理的覆盖面较低;居民对小区公共区域和物业管理的认识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业委会制度的建立缺乏明确规定。而从社区公共区域管理情况来看,我国的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封闭空间。目前,我国大多数住宅小区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自治组织或业委会组织来对公用区域进行管理。

2.人力成本较高

从总体情况看,由于我国人力成本占 GDP比重过低,导致物业企业盈利能力较低。我国物业企业的管理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术水平较低,人员流动性大。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约有30%-40%的物业维修资金使用存在着“不合理、不规范”等现象,这也是“物业费未足额收缴”的重要原因。据了解,目前我国物业维修资金主要用于小区公共区域、房屋设施设备维修养护、公共部位保洁等日常维修工作。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火热,越来越多房企将房屋装修纳入物业服务范围内。而大量专业人员从事装饰装修工程、建筑垃圾清运等服务项目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调查数据显示,有将近70%的受访企业表示“人工成本支出占比较高”或“人手不足”,其中超过60%的企业表示“人力成本支出占比较高”。

3.企业经营压力大,亏损严重

随着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物业管理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呈现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管理规模不断扩大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物管行业自身发展速度过快或者没有合理管控其内部管理费用,导致利润率下降甚至亏损。据调查显示,2011年至2015年期间物管行业营业利润从2亿元增长至6.5亿元,而物管企业财务费用却从0.45亿元增长至1.17亿元。据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企业已建立了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但经营过程中仍存在管理费用不足、成本控制不到位、亏损严重等问题。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加持下,传统企业实现业务流程优化与整合将变得更加困难。同时,通过整合行业内各方资源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物业管理服务品质与效率、促进企业与业委会、物业管理企业等多方沟通与协作等手段来提升企业竞争力,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并有效解决企业内部管理费用低、亏损严重等问题是目前多数物业服务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4.信息透明度低,缺乏公信力

小区的公共区域具有公共性,其价值体现在其使用和维护上。由于对其的管理不够到位、维护不到位,其往往会对业主造成不良影响,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例如,有部分业主认为自己的房屋需要维修或更换,但往往不会想到找物业公司,而是想到找开发商解决。这种不作为导致了物业管理行业的“信息不透明”。目前,我国很多房地产开发商还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开发商会在楼盘竣工后要求交付给他们相应面积和质量的房子。但这些房子由于没有达到交付标准或质量问题难以解决等因素都不会向普通居民出售。居民通常只能通过各种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由此而产生的纠纷较多。

5.业主维权意识淡薄,诉讼纠纷频发

北京房山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李红梅认为,由于目前居民维权意识淡薄,在物业服务纠纷案件中,业主诉讼案件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小区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之间的矛盾问题也日益突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产生了许多误解和矛盾,如业主认为小区的配套设施都是由物业公司提供的;其次由于一些开发商在规划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业主的利益而规划出地下车库和地面停车场等非住宅用房;第三部分业主在遇到纠纷时没有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而是通过诉讼程序维护自身权益。此外,还有业主认为物业公司管理水平有限或者不合理。比如,部分房屋质量不好、配套设施不齐全的老旧小区中,物业公司一般会对原有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缮等。这也是导致目前部分小区居民反映公共区域维修基金缺乏的主要原因。李红梅认为应建立法律监督体系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