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放缓。其中,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已连续3年放缓。如何保持和提高劳动人口质量?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行业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加大对农民工的保护力度、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措施出台后,要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实惠。在人力成本日益提高而企业用工仍以“刚性”需求突出的现状下,国家层面如何加快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出台对劳动者权利加以保障的制度和机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促进非公经济发展?
1.“用工难”、“招工荒”和“企业经营困难”是目前我国劳动力供给的三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许安标:首先,企业在用工上存在不稳定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一线岗位需要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来从事。但是企业招聘职工时对技术技能要求较高,一般都是比较成熟、稳定人才;其次,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较大,而由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是规模小、层次低、技术性不强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比较大;再次,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并不发达,导致用人单位对就业人员的“歧视”现象很难得到有效遏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引导、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扩大就业。但这些措施并未改变企业“招工难”及用工荒的现状。
2.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已成为解决我国劳动人口数量下降和人口质量提高难题的关键举措,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经信委副主任汪民:要进一步推进以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大对农民工的支持力度。同时,还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并适当增加其收益规模和分配比重。此外,要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市场的作用,并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确保其顺利实现就业和增收。同时通过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激发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经济建设中来。
3.从国家层面来看,应加快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出台对劳动者权利加以保障的制度和机制。
落实好最低工资标准、法定休假制度、工伤赔偿制度等保障制度。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法定休假制度、工伤赔偿制度等方面的规定比较笼统,而且执行中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弹性”的问题。有专家建议,应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在劳动法律法规框架内,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和工作实际制定更符合实际的最低工资标准。与此同时建议由政府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制定政策文件,引导和支持企业根据自身经营实际确定最低工资标准以及相应的支付方式。
4.从地方层面来看,如何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举措,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孙国峰:地方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有限的资金用来减轻民生负担、促进就业、解决社会问题等。一方面要减轻企业负担,提高税收征管水平,规范中介机构收费行为;另一方面,要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加大反逃税力度,依法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全国人大代表王学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企业用工问题:一要落实劳动合同制度,让员工在用工过程中能够依法享有法律保障;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及政策;四是鼓励引导企业建立更多“自我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