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2018年初,我写了一篇《给“编制增速”点赞,“用工成本”增速是个大坑》。写完后,发现很多人在网上提出质疑:你觉得我说的没错吗?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对“编制增速”进行一个分析。

1.“编制增速”是用什么指标来衡量的?

编制是单位为履行其职能所需人员的数量。单位编制的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需要更多人到岗工作,甚至不一定意味着“缺编”。例如医院,即使编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人只需要1个人就可以满足医院运营需求(实际上有的地方2-3个人才库)。因此单位招聘一个人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力成本来满足运行需求。

2.什么叫“用工成本”?

用工成本,简单说就是“人的钱”。这个“钱”包括工资、社保、住房公积金、工龄、福利等,还包括一些附加品和福利。这些,加起来就是人力成本。比如:一个员工,在入职时拿着 A公司给办理的5年社保,交了多少钱?这5年内,他享受的是什么待遇?

3.我的单位为什么会有编制?

这是正常的。我们常说的“编制”,是指国家为了保障机关工作人员的编制、经费、福利、培训等权益,通过招标等方式,以较低的价格从社会上聘用一部分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往往并没有进入行政机关工作),然后发放一定数额的经费和福利。编制制度主要存在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公立教育机构、国有企业等国有企事业单位中,而事业单位和公立学校则是在“事业单位行政经费管理办法”出台后才开始实行。我国目前有事业单位72万多家,其中行政机关21万多家。而事业单位和国企是国有企事业单位中最重要的两类单位,前者需要财政拨款才能维持其运转(见图2);后者需要支付给职工(比如社保费用、工资等)才能维持运转。所以事业单位有编制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4.为什么对“编制增速”点赞呢?

我认为,这不单单是因为“编制增速”带来的经济好处,还在于“编制增速”会增加一些岗位的数量,比如医生和高校老师。因为在医生和高校老师中,大学老师相对来说学历更高一些,这些岗位在很多方面都有优势。在高校老师中,由于高校教师中拥有编制的很少,所以能进编制的自然是比较少,也就是“编多人少”的情况比较多左右,但是这种“编外人员”也就是所谓的“临时工”、“实习生”。当然了,一些老师可能还是有编制的。但是为了自己工作更好,很多人在自己所在单位的领导面前,就会故意卖掉编制。

5.未来的政策如何改变“编制增速”呢?

未来的编制政策会在“数量”和“质量”上下工夫。而对于“资源”,要有足够有效的、合理的利用,以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这就涉及到编制总量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