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的新命题。“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坚持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目标标准、注重实际效果,实施重点帮扶、分类施策,实现稳岗就业、扶贫产业、增加收入相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科学指引。本报推出专题报道《聚焦“脱贫攻坚”破解贫困地区发展难题》,探讨以改革创新破解贫困地区发展难题的路径。
1.资金短缺,融资难
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扶贫产业如何能快速发展?资金问题又该如何解决?作为我省深度贫困地区,这些问题在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中尤为突出。以产业发展为例,产业缺乏龙头带动,项目建设缺乏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缺少专业团队和技术支撑,这些都是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因素。此外,扶贫产业普遍存在盈利空间小、回报周期长等问题,加上没有有效保障机制和良好社会信用体系等障碍,使企业资金不足成为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贫困群众通过入股分红收益是当前解决我省产业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目前我省贫困人口产业发展主要依靠企业投资运营带动和农民发展积极性较低两个方面原因,导致我省贫困人口产业发展缺乏有效保障机制以及市场主体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较为突出。”专家说。
2.缺乏技术支撑,产业没实力
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贫困地区缺技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扶贫产业往往难以产生持续增收。一方面,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许多地方科技扶贫政策对基层指导力度不够,未能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群众积极性,尤其是对地方优势及特色产业培育存在不足之处。此外,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后,农村产权制度不完善,对农业经营主体退出有很大制约,而农村土地又缺乏流转机制,导致大量资本纷纷涌向贫困地区,致使一部分贫困农户没有土地流转收入,也就没有通过产业项目脱贫奔小康的底气。这一现象在一些贫困人口较为集中、市场需求旺盛部位尤为突出,导致贫困群众无土地可流转成为产业发展困难之主要原因。
3.缺乏龙头带动,市场没竞争力
贫困地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记者近日走进部分县市调研发现,多数地区和产业发展难的问题,特别是龙头企业匮乏和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有专家建议加大对贫困地区产业布局引导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记者还发现,部分贫困地区农村资源、环境与市场之间存在较大关联,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甚至没有竞争力。
4.成本高,增收难
贫困地区土地和人力成本低,让农民有了致富的机会,但也面临着增收难和脱贫任务的双重压力:农民收入不稳定,一旦出现“返贫”难题,脱贫攻坚将面临更大挑战;产业发展规模不大,市场风险较大,发展难度大。如何突破政策壁垒,破解土地和人力成本高、脱贫任务重等难题?日前,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林念修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乡村产业发展中作用,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当前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上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农村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难题。
5.“空壳村”在悄然改变?
今年3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强化资产盘活管理。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以农民入股、村集体经营为主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模式。“一些‘空壳村’变了模样,‘产业兴旺’为‘乡风文明’提供新动能,同时也为农村发展带来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了新契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何海清说。通过政策扶持来激活乡村经营主体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不仅可以激活集体经济的生机与活力,也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水平提升,推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