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对生产技术工人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本文以劳动力资源成本为分析指标,分析我国人力资源素质不高导致人力成本提升的原因及对策。
一、劳动力资源相对不足
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23》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口总数为9.47亿人,其中女性人口为2.7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48.1%,男性人口为6.67亿人。随着出生人口开始减少,2018年末,我国总抚养比(即抚养总费用占 GDP的比重)为54.9%,与世界平均水平(43%)相差近20个百分点。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5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7年及日本平均水平5.3年,劳动力资源相对不足严重影响我国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不可回避的瓶颈。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老龄化进程加快,未来劳动力资源仍然存在大量缺口亟需弥补。
二、结构性问题明显
从劳动力资源成本变化情况看,制造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在劳动力价格中的占比较低。与制造业相比,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劳动力价格水平相对较低。从制造业的规模看,2016年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总量为25733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4341万人,年均增长0.8%。从服务业的劳动者人数来看,2016年行业从业人员总量为12308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1246万人,年均增长0.8%;规模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总量为52987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6476万人,年均增长3.5%)反映出在服务业用工需求增加的同时企业招工难度增加,结构性矛盾较为明显。其中与制造业相关的人才需求呈现出从一线生产工人向高技术人才转移趋势;与建筑业相关人才需求呈现出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变趋势;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相关的人才需求呈现出从中高端向低低档转变趋势。
三、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导致就业压力加大
自2016年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由于生育率下降导致劳动力资源减少,中国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因此,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中国就业市场压力仍将持续。
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劳动力成本上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通过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和提高使工人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引起了发达国家工人工资水平与劳动力素质下降之间关联程度的变化。而中国企业用工成本与工人工资变化之间关系存在一定规律。
五七大原因是人力成本提升的主要原因
从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劳动力供给仍然不足,导致了人力资源投入成本逐年提升。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人均 GDP超过5000美元时,每提高一个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成本与增加一个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人数相比,要付出更多的人口抚养比和更多的经济产出,所以人均 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时,劳动成本将会相应增加,这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劳动力人均工资增长幅度来衡量经济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后期阶段时期,由于各地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城乡结构不均衡,城市产业结构趋于单一等影响因素并存,进而使得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问题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活力和区域间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