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并以高于国民经济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充足、安全和稳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已超过100万亿美元,其中银行业存款占总资产比例已达25%以上;资本充足率为12.3%;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为43.6岁。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拥有全国1/3以上的一级分支机构和超过2/3的二级分行,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地级以上城市和自治区的全部县市区;中国银行业拥有85.7%的员工数和17.3%的营业网点面积,资产总额达到7.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达7.3万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达2.6万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国内银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13.4%和16.7%。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的金融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对银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金融业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从1982年到2008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从1.9万亿元增长到10万亿元时(即1991年),年增长率达到15.4%。2008年中国实现了人均 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目前人均 GDP已经达到9000美元左右。这是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长水平。从全国银行资产总额来看,从1985年的69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94.28万亿元人民币;中国银行业存款余额从1986年的3.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0.4万亿元人民币;中国银行业存款余额达到73.3万亿元;银行业利润总额达到2.6万亿元;银行业从业人员数达24万人。

2.金融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4年12月成立,标志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金融改革进入了新阶段。自2007年11月起,人民银行通过将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调整为:一年期 LPR为3.85%和4.85%,5年期以上 LPR一直保持在4.95%。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需求,2014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银行业和保险业制度创新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布全面放开存款利率浮动范围和幅度,实行基准利率定价。并于2015年3月1日起实施存贷款基准利率管理体制改革。2016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启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工作,并开始了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自2015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3年之前要发展包括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信社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达2000家”。根据此目标,到2023年至少发展100家农村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

3.金融监管加强

在经历了“存贷双高”、“空转套利”、“表外业务”等高风险业务后,银监会开始强化监管,对银行业的资产质量、风险偏好和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进行严格评估以及监控和监管。监管部门重点对存款业务、同业业务以及其他信贷业务进行限制与控制。银监会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负责银行业的监督管理、风险控制、产品创新、法律合规等工作。这些规定涵盖机构数量、产品种类、审批权限、流程、责任等一系列问题。包括授信制度、监管指标设置和设定;信贷业务的风险监控;授信审批与授信流程的管控;风险评级、授信额度的审批;信贷资金用途管制;大额风险及预警;授信、存管、审查与授权的管理等方面。这些监管制度主要是对商业银行授信、贷款等业务进行限制或者禁止。同时也加强对银行各项业务的风险管控力度。对客户通过互联网渠道开展的大额资金交易行为进行监管也是银监会所重视的问题之一。银监会要求对融资担保及其他业务建立内部审批制度。明确了不良资产处置流程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监管部门的问责制度。

4.银行行业格局形成

随着银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银行行业的格局也逐渐形成。截至2010年末,全国银行业共有总行(包括11家全国性银行、17家地方性股份制银行、141家城市商业银行、3家农村信用社)、股份行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包括9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共134家银行业机构。其中全国性商业银行121家、地方性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共计137家、村镇银行共238家。而我国银行行业格局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首先,国有银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由于国有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和行业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同时还有相应的经济规模、经营能力、资产质量等方面影响着金融产业的发展水平。其次是商业银行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发挥机构能力不断增强。中国银行业的机构数量多而复杂的经营主体也比较多,但大多处于“一管就死,不利于银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地位。因此,要加强银行业自身的竞争力是整个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能力水平提高的前提和保证。

5.银行业发展的趋势

银行业发展趋势是不断向专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这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客户粘性增加;零售银行的渗透率和服务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市场定位的多样化成为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银行业的特点是“大而不强、小而不专”。所以未来银行业竞争将会呈现“小而精、专而强”的特点。在国内银行体系中,国有银行处于主导地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经营机构具有很强的垄断性,这些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整个银行业的竞争格局。未来如果我国银行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实现专业化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差异化经营和协同化发展。这些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将会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