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成本与收入的比率,在经济学中有个经典的模型。它指出了不同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可以通过人力成本与每一个劳动者上一份工作工资乘以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得出。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模型并获得更好的使用效果,有学者对此做了进一步研究。将这些分析结果与上表对比,可以发现结论存在较大差异。
1.不同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
通过对各行业的对比发现,医疗保健、保险、运输、建筑、批发和零售业中的劳动者的平均工资,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即两个行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工资差距。例如,在制造业中,其平均工资水平远高于服务业。而在金融、保险业中,其平均工资更高。具体来说就是保险业为4.75,而制造业为5.37。其中农业是6.7个百分点;服务业6.8个百分点。同时,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行业中差距最大的职业也属于服务业行业。从这部分数据可以看出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健以及社会福利等工作人员工资相对较高;而这部分行业由于工作环境、时间限制等原因导致其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再加上其他成本如福利、培训、保险、行业监管等也较少。所以对这部分人员而言,获得同样水平的收入则是一个不小但却非常艰难与幸福、可接受且持续增长之间的问题。这些人需要付出更多劳动却只能拿到更少甚至没有得到任何回报,这就形成了很大不同于其他职业之间水平差距。
2.与劳动力成本的关系
如果使用不同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那么它们的代表就是这个模型当中由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当人力成本较低时,劳动者在从事低价值劳动时所获得的收入也会相对较低。反之反之则相反。然而,这个模型中,不同职业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一致。不同企业对劳动力价格和收入变化趋势都有不同反映。例如在劳动力成本较低时,它会更多地被用来提供更高的薪酬;而其在劳动力成本较高时工作强度和成本效益反而会更低。但随着人们对于收入越来越关注而逐渐趋于平庸时,工资增长也会更快;如果人力成本与收入都达到相当时,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之间仍存在着巨大差距也就不奇怪了。这些事实都在提醒我们:在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是非常重要也是极其宝贵和稀缺的战略资源之一。因此对于每个行业而言都应该不断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使其不断提高所需劳动力数量和收入水平。
3.劳动力供给减少而劳动者需求增加所带来的收入差距
将上面所述的模型进行进一步改进。其中一种可能是,由于劳动力供给减少,从而导致需求增加,工资提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不同行业间工资差距是可以通过劳动者需求变化来改变的:(1)工资水平:提高劳动者个人收入水平,则缩小劳动者之间差异,进而缩小收入差距。例如,在1980-2000年间,因为劳动者薪资水平提高与工作需求增加导致工资提高而带来工资增长;而在2000年以后劳动者工资上涨了50%以上。因此工资水平过高与工资差距不能忽视,因为有不少劳动者是因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甚至90年代初期才进入到劳动年龄阶段。如果这些人在工作后能够提高收入水平,就会导致企业招聘规模扩大;劳动者工资水平提高而劳动者自身收入不变,那么就会导致企业内部收入差距扩大。
4.人口因素对工资差距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是必要的。
从实际情况看,人口因素和职业类别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这一研究结论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的增加可能导致劳动力的供求平衡。因此,尽管劳动力供给有很大的随机性,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人的选择可以使工资增加一倍。并且,在一个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经济体中使用这个模型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即使使用了这一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也不能证明就是正确的。例如,中国只有0.2%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专家甚至工程师(包括那些获得政府资助或者在某些行业有专长(如教育)并参加了研究劳动)或者其他较高技能人才。因此,要真正理解这个模型会有一个很大程度上困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