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成本指企业在雇佣员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常包括工资、福利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工资,通常占工资总额的80%~90%。我国企业雇佣人员是以小时计酬,因此劳动力平均工资=每小时)收入-成本=人力成本。从员工的支付方式来看,直接以货币付费支付方式是最为普遍和有效的方法。然而,员工也会对劳动报酬进行调整,这种调整通常不涉及对原劳动关系的解除或终止。此外,在支付时需考虑员工因工作遭受重大人身伤害或严重事故发生而获得高额赔偿所产生的损失等因素。如果薪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薪酬总额超过其支付能力时,公司要求员工按月或季度向企业申报劳动报酬而未被依法提取、用于冲抵;用人单位根据员工工作表现向员工实际支付了报酬后,未获分配利益或者个人未从职工其他社会保险金中提出继承要求;因企业违法行为造成债权人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即按规定进行债务清偿时不足部分由侵权人承担);此外还包括员工患病期间的工资、福利以及为提供劳务而依法应支付的各项税费等。
一、案例背景
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汽车零部件批发、零售的企业,主营国内中高档汽车零配件零售业务。公司共有3名生产和技术人员,其中技术人员1名,销售人员4名。该公司2018年10月1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并要求其在3个月内按月申报工资。2023年1月8日,公司向其发放了2017年度的工资薪金总额为56万元,未按照劳动报酬总额进行结算。2018年10月26日公司以个人原因辞职并向劳动部门申请了仲裁和诉讼,对上述两种争议提出了处理意见:1.公司应按月向劳动者发放工资;2.公司要求其按月向所在公司申报劳动报酬而未被依法提取或用于冲抵;公司有权在计算员工个人应缴纳税款时从职工其他社会保险金中扣除;违反法律法规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以及因不能偿还债务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等事项后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
二、问题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实际纳税期间未发生效力的,允许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到以后纳税年度。”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九条:“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劳务以及服务、无形资产租赁、借款、损失,以及在其他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支出为营业成本的组成部分”,所以税务机关应在确认收入及相关成本费用时扣除上述成本费用。
三、问题思考
该问题涉及到间接以货币支付人力成本问题。按目前的税收制度,劳务报酬不属于工资薪金范畴,需要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该如何进行处理呢?劳务报酬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方法为代扣代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收问题上的衔接问题》规定:“劳务报酬是指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劳务而取得的现金、实物或有价证券。其中实物包括货币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是指用人单位收取劳动者给予的劳动报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和奖金、年终加薪、加班收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缴纳部分以及为职工办理的社会保险。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缴。
四、建议改进措施
在实践中,用人单位为获得报酬,往往会采用间接给付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将更多地在税前扣除,从而降低税法成本。但其需要的经济利益通常不会准确地反映在劳动报酬和社保等。因此,如果某劳动密集型行业存在间接或直接以货币形式支付工资的情形,则企业应当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协商确定劳务报酬的计酬方式或者确定计薪天数、工资总额以及支付时间等。对于企业而言,由于受自身实力和相关条件限制,直接以货币购买劳动者劳动报酬往往不会完全覆盖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因此在一些情况下,虽然部分劳动者可能已经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缴纳了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但是对于一些工资支出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足额扣除。因此应当将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工资薪金总额中予以扣除。
五、实务分析
首先,用人单位应严格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国税函〔2007〕28号)等规定,正确计算职工薪酬并取得合法有效证明资料后进行税前扣除。不符合《办法》第二条规定(一)项以及第三项规定的(六)项情形的职工福利费不得扣除。其次,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合同解除而产生的经济补偿,应按照正常程序通过工会组织进行。劳动者要求计入绩效考核奖的,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从其工资中扣除;应当支付给职工的奖金、津贴、补贴等福利性收入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予扣除但可以通过企业经济效益货币补偿时企业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其他收入,在扣除相关费用后的余额部分准予扣除。具体情形在实际操作中需注意如下:(1)职工福利费支出不属于劳动法管理范围;(2)计算为企业成本时有结转收入未计入当期损益。
六、实务操作与建议
直接以货币支付的人力成本包括直接以货币支付工资和福利费。对于直接支付的人工成本,企业可将员工薪酬纳入企业工资薪金核算体系,如需增加,需考虑员工的年龄、性别、工种、学历、资历(工作年限)等情况,并在合同中约定支付方式等;如果与员工发生劳动争议,应按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