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持续优化,人力资本的增值效益日益显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居民收入和就业增长均呈现出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自2012年首次突破1万元之后,年均增速保持在9.4%。但与此同时,我国人力资本增值收益的整体水平仍然低于收入增长。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劳动力总量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力资本增值收益水平将会呈现持续平稳发展态势。

一是劳动供给有效增加,人力资本效益持续显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占比为54.4%、经营净收入占比为68.1%、财产净收入占比68.6%。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2015年,我国劳动供给总量约32亿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供给均超过1亿人。2016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9.8亿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53.6%。“三次产业结构”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第三产业。2016年第二产业人力资本附加值达到14.52亿元;第三产业人力资本附加值占比为43.4%。2016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量为8.6亿人。从就业来看,城镇居民就业人数在2014年突破1亿人以后逐年增长。2017年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22万人,实现年度目标任务的119.6%。2017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7.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数(80.3万人)2.3%。

二是劳动者收入增速高于劳动收入增速,劳动力供需关系总体保持稳定。

劳动收入是工资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增长不仅与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消费水平息息相关,而且与收入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如果劳动收入增幅低于劳动收入增速,则居民消费水平将会受到抑制,对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而另一方面,随着收入增长幅度快于劳动生产率提升,人力资本增值收益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我国劳动者收入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增速高于劳动收入增速,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每年约有300万人进入老年群体。同时由于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人力资本形成成本不断上升,而工资也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22628元人民币,比上年名义增长9.2%;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473元人民币,比上年名义增长8.9%。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仍处于相对紧张状态:一是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二是劳动力总量仍有增长空间;三是老龄化趋势加快;四是劳动力总量压力将会加大。

三是人力成本的占比逐渐降低,劳动报酬水平增长势头良好。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更加紧密。近年来,由于国内人力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在市场上所形成的人力资本价格不断攀升,人力资本的增值效应越来越明显。例如,人力资本成本在城镇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已经从2007年的83.4%下降到2016年的15.6%;从2014年开始,人力成本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2014年仅7.6%,2015年已经降至6.4%。同时,在国民经济行业中各要素(包括人力资源与技术要素)市场中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持续上升。例如,2016年城镇居民劳动报酬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为27.1%,较2010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在劳动报酬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明显提高。

四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加快,人力资本增值收益提升幅度较大。

在人均 GDP接近2万美元的情况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和人均 GDP差距已经由2015年的1.9倍缩小到2016年的0.43倍,预计未来将持续缩小。与此相应,经济增长也需要更多高质量人才。近年来,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引起的一系列劳动素质的提升、劳动生产率上升,为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随着收入向更高收入阶段水平转变以及收入分配格局更加趋向公平化,收入分配格局向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相匹配、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相匹配的状况将会持续改善。

五是人力资本价格处于合理水平,不存在恶性竞争,对劳动就业质量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0个省市2018年城镇调查失业率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人力资本价格指数由2014年的0.496上升至2017年的1.06,处于合理水平。同时,我国人力资本价格水平不高,与我国人均 GDP基本匹配,并不存在恶性竞争,就业质量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在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良好,生产要素价格合理情况下,劳动力的劳动报酬和薪酬水平仍保持相对较高水平。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本投资将会更加注重对劳动力素质的提升,这将会对劳动就业质量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低于劳动收入(与之相比),相应收入也会增加,人力资本成本将会不断降低。

六是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资机会增加了教育等非学历劳动力成本,促进其向人力资本转移。

我国劳动力总量不断增加,特别是非学历劳动力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村青年的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和高中毕业后有工作经历的人口比重分别为26.9%和17.1%,分别比2013年提高了1.7个和1.6个百分点。其中小学和初中学历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高中毕业人数占总人口68.8%,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医疗服务也在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达到12.6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7.9%;其中卫生总费用中的医疗服务支出由2013年的2372.8亿元增加到2018年底的4404.1亿元。2015年以来我国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达到10700万人次(即高等教育阶段)与小学毕业生同步入学。随着人力资本向更高收入水平转移力度的加大,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等重大政策改革相继出台以来的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我国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一是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二是人口老龄化加快;三是老年人口规模扩大。按照我国目前的生育率测算(2015年)并不高;随着老龄化程度增加和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明显减少、劳动力总量持续减少将成为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七是高技能人才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资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技术水平和技能水平迅速提升。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十一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对技术创新的贡献率达到58.5%,高于同期全国 GDP增速5.6个百分点;全国每万人拥有的发明专利数达到101.7件。这些创新成果主要是依靠高技能人才。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由上世纪末的13.6%下降到2016年的13.6%。劳动力总量的持续减少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劳动力供给支持。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7.4亿人,比上年增长100万人。预计2023年我国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就业大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劳动力总量增速放缓的矛盾加剧,就业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同时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将会面临一定压力。